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洪乐风:利率改革,为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条件

2013年07月22日07:05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的成败不仅在于自身,还依赖于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尤其是宏观调控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提振。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至此,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管制宣告作古,整体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已行到中流击水处。

此时,有一种习见的观点值得警惕,一提“市场化”便亢奋,认为有了市场化便可万事大吉。须知,一切金融创新的评判标准都在是否利于实业的兴盛。否则,一旦沦为“钱生钱”的资金空转,改革意义便不复存在,利率市场化也不会如此审慎,如此循序渐进。

贷款是实业成长的“生命之源”。利率的“松绑”有助于贷款资金的优化配置,即通过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形成合理的资金价格,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注入新鲜“血液”。但理论上的长线利好,却不一定符合现实的短线逻辑。今年以来,社会融资成本一路高企,6月下旬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利率异动”更令人难以释怀。在流动性的总量约束下,企业贷款的实际利率已经远远高于银行金融机构的名义利率。

在资金稀缺的背景下,单一的贷款利率放开,显然无法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道理很简单,因为放开之后的利率绝不会在市场均衡价格之下运行,更何况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将对应着较高的利率上浮。换句话说,枯水季节即便开闸救济,水也只能流向回报更多的低洼之处。所以,让小微企业从利率市场化直接受益的指望,恐怕还是一厢情愿。

资金逐利而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让利率市场化的“远水”解小微企业的“近渴”,不仅需要政策性的倾斜、差别化的扶持,更需要从根本上提振实体经济的信心,使小微企业成为创业者的乐土;不仅需要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更重要的,还在于有效需求的内生培育,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只有小微企业从被动接受贷款的“贫困户”,蜕变成主动吸纳资金的“优等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红利才会真正释放出来,真正与实体经济的市场化“无缝对接”。可见,利率市场化的成败不仅在于自身,还依赖于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尤其是宏观调控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提振。

利率市场化也向决策者提出一个严肃命题:改革的长期利好,如何才能化作增长的短期动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将三者统一而非对立起来,是本届政府鲜明的政策导向。改革释放红利,更多属于战略进程;增长创造价值,为改革框定出“上限”与“下限”的施展空间。牢牢把握“短长相宜”的辩证法,才能为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惊险一跃”积淀经验,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洪乐风,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责编:牛宁、邹雅婷)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