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港媒:王安忆称对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很不安

2013年07月19日08:24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王安忆表示,在网络时代,书籍早已不再是文学的唯一载体。她对当今网络时代中的文学与写作感到了一种不安,认为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作家的写作与对文学价值的评价。

王安忆(中评社 孙仪威摄)

中评社香港7月19日电 第24届香港书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除了琳琅满目的中外图书与文化用品之外,书展还举办了许多讲座,其中最具人气的当属《名作家讲座》系列。而在诸多演讲嘉宾中,17日王安忆的演讲《当文学遇到书》更是将当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全场座无虚席,许多听众还在后排站着听完了全程。

王安忆表示,在网络时代,书籍早已不再是文学的唯一载体。她对当今网络时代中的文学与写作感到了一种不安,认为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作家的写作与对文学价值的评价。她对铅字印刷时代的写作与出版有着深厚的情感,因为在那个时代,一本书的出版要经历十分漫长的过程。

首先是严格的编辑与修改。“编辑会告诉你怎么写有价值、怎么比较好。编辑一定会叫你修改,当你最后看到你的文字变成印刷品的时候,你会非常激动的,”王安忆说。

除了严格的编辑与校改之外,低效率的印刷技术也让书籍变得更加来之不易。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排版与印刷的技术非常落后,稿纸上的文字若要被油印成书籍还需经历很长的手工操作时间。“当时的稿费很低,但看到你的作品被印成铅字的时候,你会有很大的被认可感,你是作为一个写作者而存在着,”王安忆说。

“但今天,有了网络写作,可以不要求编辑的检查,”王安忆说,“文字一旦在网上发布,则是无限量的传播。对于作者来说,数字化也更容易传播(作品)。而且,当作品变成铅字后,(给作者带来的)成就感大不大呢?我对此表示怀疑。”

除了带给作者不同的感受之外,王安忆认为,技术也影响了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王安忆将文学评判的标准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文学批评阶段;市场化阶段;大众传媒阶段与网络阶段。

分享到:

(责编:牛宁、邹雅婷)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