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张茉楠:利率市场化应进一步导向“金融分权”

2013年07月22日11:47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有待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整个金融市场分化和畸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要打破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垄断,向市场真正放权。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都在路上。近日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7折的下限,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一步。

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至今已有整整20个年头。近十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速,从2000 年起人民银行先后放开了除个别期限币种外的外币利率,逐步放开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试点放开了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实现了金融同业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了“贷款利率按下限管理、存款利率按上限管理”的阶段。

不过,尽管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都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基本放开,但利率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在中国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必须解决“充分竞争”与“金融分权”两个问题,如果不能够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国金融改革就难以进入深水区。

首先,就是解决“充分竞争”的问题。这次央行首度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确实是利率市场化实质性的一步。一直以来,在官方利率市场中,贷款利率实行的是管制低利率,资金成本大都低于市场影子利率,这样对利率的管制使得贷款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对贷款的需求饥渴使贷款市场基本上处于一种买方垄断市场,大企业或者地方政府靠着较高的位势获得了更多的金融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占企业总量0.5%的大型国企拥有50%以上的贷款份额,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大约占比10%,这些贷款中的20%属于低效贷款。

相反,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饥渴,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导致资金供需加速失衡。于是,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形成了位差,民间金融更有了填平其资金“水位”的机会,这也是近些年来地下钱庄、民间高利贷盛行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对于金融机构和银行体系而言,一直保持“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3%上下,这是银行业“旱涝保收”的关键,也被视为银行业“与民争利”,与“实体经济争利”的症结所在。因此,这次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的确是打破利率管制,促进竞争的关键。

然而,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还必须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金融分权”。事实上,由于以中央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隐性担保机制普遍存在,随着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包括银行理财、银信合作等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被大量创设出来,起到了绕开利率管制和信贷控制的作用。这样,一些政府担保之下的杠杆率极高的“风险资产”,很可能不但没有为高风险支付高溢价,反而享受了“无风险资产”的高信用和低成本。大量的资金还可能继续投向与政府相关的项目和资金回报率高的领域,金融资源的错配局面并不会因贷款利率放开而根本性改变,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可能依旧会非常困难。

无容置疑,利率市场化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金融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绝不仅仅是放开利率管制那么简单。当前,整个金融市场分化和畸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要打破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垄断,向市场真正放权。如果政府不能主动放弃自己的支配力,市场力量就难有发挥的空间。

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有待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当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立刻分化将使得金融机构失去过度保护,金融风险上升,这势必要求建立相配套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只有整体的金融体制改革到位,中国才可能真正建立起能够反映风险定价和实体经济需求的利率市场化体系。

(张茉楠,国家信息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责编:邹雅婷)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