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曹林:少些专家估算,多些官方公开

2013年06月05日08:35来源:中国青年报字号:

摘要:对网络上的数字一定要谨慎“拿来”,且要核实来源。不少网络数字是不准确的,或者是很多年前的数字,或者在多次传播中已经被扭曲了,媒体不能看到一个很刺激的数字符合自己的期待,就立刻拿来,这样很容易落入数字陷阱,假新闻多与网络中埋的这些数字陷阱有关。

  前几天一个数字在网上很是流行,引爆了舆论对“儿童失踪”这个社会问题的关注。一家媒体报道称:我国每年约20万儿童失踪,找回的大概只占0.1%。专家称,司法事务中绝大部分收买人都不被追究刑事责任,即使被追究也是比较轻微的行政处罚,惩罚性荡然无存,犯罪成本很低。时值儿童节,再加上近来儿童被侵犯的事件层出不穷,“20万”这个数字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媒体纷纷转载,一时间成了热点话题。

  一般公众都轻易接受了这个数字,但相关部门的官员并没有。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在微博批评这个数字“严重失实”、“纯属谣传”,并批评媒体“发布数字应先核实真伪”。通过搜索发现,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没有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数字,也没有靠谱的统计,都只是一些研究者根据二手、三手数字简单相加作出的统计。“我国每年约20万儿童失踪”,就是一位专家几年前估算后并发布的。媒体在引用这个数字时未说明来源,没有明确说清这只是专家的“估算”,使公众误以为这是权威部门公布的数字。

  这样的乌龙数字,对媒体是一个警醒:对网络上的数字一定要谨慎“拿来”,且要核实来源。不少网络数字是不准确的,或者是很多年前的数字,或者在多次传播中已经被扭曲了,媒体不能看到一个很刺激的数字符合自己的期待,就立刻拿来,这样很容易落入数字陷阱,假新闻多与网络中埋的这些数字陷阱有关。一些记者拿到一个充满新闻诱惑的数字,立刻就抢着发布,不去核实信息来源。儿童失踪是个社会问题,但具体数字不可以讹传讹。

  除此之外,还应该反思一个现象:官方权威数字缺失下的“专家估算”。不只每年儿童失踪的数量,我们很多社会问题中非常重要的数字,都没有官方权威的信息,都是靠“专家估算”。

  流传最广的一个“专家估算”是每年的“三公”经费。这个数据被各个机构和专家频繁引用,称中国政府部门每年的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三项支出,高达9000亿元之巨。这个数字公开后让舆论哗然,其实它就是“专家估算”的。2006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学习时报》发表《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一文,文中对“三公”经费进行了估算,认为其高达9000亿元。此估算出来后,各界纷纷引用。北京大学教授王锡锌在《新闻1+1》节目引用这个数据后,此数据更为人熟知。但财政部称这一数字“严重失实”,“三公”实际支出为1201亿元。

  “专家估算”有些时候并不靠谱,尤其是涉及全国的大数据,需要充分的资料和样本,还要有权威的数字作为分析的基础,可在很多数字并不向社会公开的情况下,这种估算难免盲人摸象。而专家专注于研究某个领域,往往在想象上夸大这个领域的问题,估算出来的数据难免失真。就拿“我国每年约20万儿童失踪”来说,正如一个网友质疑:全国有大约370个地级市,20万儿童,也就是平均每年你所在的城市大约有500多个孩子失踪了,可能吗?

  这一方面需要专家估算时要慎重,尽可能以权威数据为判断基础,而不是信口开河过度渲染,否则会极大地误导公众。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从中吸取教训,以更多的“官方公开”来避免专家估算。官方数据的缺席,让众多“野鸡数据”广为流传。

  “专家估算”的普遍、野鸡数据的泛滥,见证着政务公开的低质量,当众多事关公共利益的重要数据,被锁在保险柜中而缺席于公域时,人们只能去估算。另一种情况是,相关部门对重要数据缺乏统计,拿不出权威的数字,只能由专家去估算。比如,就每年失踪的儿童,相关部门并没有统计,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只是回应说:这些数字纯属谣传。目前,儿童失踪被拐基本都发微博,会有网友立刻转发给我,看看我的微博,发案很少。拿“微博转发”去反驳专家的估算,显然没有说服力。可见,陈士渠手中并没有相关数据,可这么重要的数字,相关部门难道不应该统计和掌握吗?

  所以,相关部门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媒体和专家“造谣传谣”,批评网众“不明真相”,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有没有履行政务公开的职责,有没有把真相告诉公众。(曹林)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吴杨)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