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7日09:2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字号:
摘要:基层干部是基层政府的主体,基层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基层政府的形象,关乎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若不及时改善党和国家肌体的“微循环”系统,久而久之,党和国家的肌体必出毛病。 |
改善党的“微循环”系统(纵横)
雍天荣
若把整个国家比作人体的话,那么中央无疑是心脏、是大脑,而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的毛细血管,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就是微循环,承担微循环功能的有机组合便是微循环系统。
基层组织是将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细化、执行的单位,基层政府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能否落实、落实的程度、执行的效果,是一个国家执行力的神经末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力,这些政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不仅会大大降低组织的威信和效率,而且也会导致百姓产生政治冷漠感,疏离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的形象窗口,是和群众直接接触的行政组织,是群众评价党组织和政府的直接对象。基层干部是基层政府的主体,基层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基层政府的形象,关乎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若不及时改善党和国家肌体的“微循环”系统,久而久之,党和国家的肌体必出毛病。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基层干部污名化的倾向,在网络上表现尤为明显。由于网络拟态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一边倒的“地方官员很坏”、“地方政府很差”的负面评价。有学者研究后指出:对于基层党和政府的形象,群众的态度是“总体肯定,个体否定”、“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为何会出现“基层干部被污名化”倾向呢?基层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很多人不愿意下到基层,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距离党和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个别人角色的混淆与错位疏离了官民关系,自媒体舆论环境放大了基层干部的负面形象。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渐成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逐渐成为左右社会问题的重要舆论力量,形成了网络拟态环境。网络辩论更注重立场,尊重的不是真相,看中的是你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由于预设的身份标签的存在,大多网民会自动站在草根一边,形成简单的官民二分对立态势:凡是官都是错的,凡是民都是对的。这种舆论判断根本不能代表真理。
乡村治理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百姓的误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深入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农民把目光转移到发家致富上来,农民的集体意识和村落意识逐渐瓦解。但是乡村的公共事务总得有人来完成,如修路、修水渠,于是乡镇一级政府只好选择村里的富人治村,他们有经济能力,在村里有经济地位,便于一些公益性工作的开展。这就形成了“富人治村”的乡村治理结构,给底层造成误解。
综上分析,党的微循环系统确实出了微恙,尚属于“疾在腠理”阶段,但必须记住:不治,将恐深!
(原文刊于2013年第16期《人民论坛》,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