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7日08:18来源:环球时报字号:
摘要:再生气,中国足球还得继续踢下去,不论是换将还是变革所谓的体制问题,接受现实并踏实培养球队,而不是任由情绪的宣泄影响中国足球运动环境,这才是所有球员、管理者和球迷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
6月15日晚,中国男足在合肥迎战泰国队,最终以1:5的比分惨败给对手。中国体育圈一片哗然,一些评论人士将这次惨败称为国耻,有人则对足球运动的现有体制大加批评。
在经济与社会都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足球运动的衰败成了整个社会“最大的负面现象”。不仅足球爱好者对其恨铁不成钢,许多人也将足球视为整个中国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的缩影,把足球的问题与中国社会的问题联系起来,做各种引申和评论。
其实,足球运动本身确实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运动,想在短期内取得进步几乎是不可能,这也是国际足球的既有格局多年来很难打破的原因。这场比赛的惨败,暴露出的不仅仅是足球场上的问题,而且也是社会的某些问题。过去,中国足球没打好,人们都去数落体制问题,催促快速推进市场化改革,而不去考虑具体的改革措施是否真正有效。结果,在几乎所有体育运动中,中国足球的改革幅度可以说是最大,但成绩却最为黯淡、最受争议,这时再去说体制有问题,就是偷懒。必须承认,足球不是一改就灵的运动,盲目在这方面追求快速见效,只会助长从球迷到整个中国社会的躁动情绪。
有意思的是,与足球运动相似,今天的中国社会在一些方面也是一个“只培养足球评论员,不培养球队”的社会。越是广受关注的领域,人们对其改革、进步的期待就越大,但没人对具体的改革举措进行理性分析,结果在各方关注之下,改革的成效却十分微弱。足球领域在进行了先进、迅猛的市场化改革后饱受诟病的现状戳破了很多人坚持的一改就灵、快改快灵的想当然观点。
但即便如此,中国足球也不必成为将批评矛头引向整个中国社会的重要角色,它不应成为中国负面现象的焦点乃至替罪羊。这次国足大败被说成国耻,这只是球迷的愤怒与失望,这种逻辑有其正当的理由,但是用足球运动代表整个中国社会,据此推导出各种结论,这种情绪反而会助长对社会的非理性认识。我们不应忘记,中国足球也曾给国内球迷和人们带来众多欢乐,它一时的表现确实是中国社会的伤处,但是就此彻底失望,不再关注,那都是情绪化的发泄。
中国球迷的热情现在越来越低了,在一轮情绪化表达后,整个社会都应逐渐获得平常心。如此败象虽难看,但再生气,中国足球还得继续踢下去,不论是换将还是变革所谓的体制问题,接受现实并踏实培养球队,而不是任由情绪的宣泄影响中国足球运动环境,这才是所有球员、管理者和球迷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那时,即便是足球运动今后在中国社会的关注度会因此降低,也不会就此彻底沉沦。甚至有时候,越不受过度关注,有的体育项目反而会表现更好。
中国社会不是万能社会,要求其在所有方面都表现优异是强人所难。做不好足球运动的中国社会依然在稳步前进。我们需要看到,同足球领域一样,中国社会需要改革,但是改革需要冷静,急功近利的改革会滋生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那样改革的环境会越来越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