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春风杨柳:中国唯一能打遍全美的DF41出事了?

2013年06月18日13:55来源:新浪博客字号:

摘要:战略之页称,东风-31导弹已经研制了20多年,12年前首次进行成功发射。

  【环球网综合报道】美国战略之页网站近日报道,中国于12月7日试射一枚车载机动型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这是四个月内的第二次测试,意味着东风-31A经过二十年的坎坷后终于成熟。17年前,中国开始装备东风-31导弹。这是中国第一种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超过8000公里),大致相当于美国30吨级“民兵”I型导弹(1962年服役,射程9900公里)。东风-31导弹重41吨,长20米,直径2.25米。这种导弹可通过潜艇、陆基发射井和公路机动发射车发射。一般人见到的东风-31导弹都是安置在运输-起竖-发射一体(TEL)车上。在偏远地区驾驶这种车辆沿着专门的高速公路机动,要比加固型导弹发射井的抗打击能力高很多。改进型东风-31A可携带更多的弹头(多至5枚),具有更远的射程(达到12000公里,可覆盖美国大部分地区)。

战略之页称,东风-31导弹已经研制了20多年,12年前首次进行成功发射。据信,它现在已经具备了可靠而精确的制导系统,以及可以携带多枚50千吨当量核弹头的第三级。目前中国只装备了十几枚东风-31导弹,以及十几枚东风-31A导弹。其中一部分瞄准的是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去年7月,中国测试了可携带多枚弹头的新型东风-41导弹。很明显,东风-41导弹的末级可携带3至10枚弹头。东风-41导弹并未进行公开展示,但是中国人大都拥有手机,很多人将东风-41导弹的照片上传到了网上,这才有了东风-41导弹的照片。东风-41导弹在研制过程中似乎遇到了很多问题,以致于生产数量很少,装备数量就更少了(不到12枚)。东风-41导弹是中国唯一一种能够覆盖美国全境的洲际弹道导弹。

3年前,中国宣布自己的核弹道导弹不瞄准任何国家。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拒绝透露自己的核导弹瞄准谁。中国的大部分导弹射程只能覆盖俄罗斯和印度,以及其他周边国家。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核导弹无疑对准的是俄罗斯(苏联),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两国关系非常紧张。但是当1991年苏联解体后,更小的俄罗斯对更富有的中国变得友好多了。中印关系也曾一度升温,但过去十年中又跌回冰点。

战略之页称,中国拥有超过400枚的核弹头,大都安装在弹道导弹上,其中只有几十枚能够打到美国。其中包括老式(或已接近退役)的东风-5,较新的东风-31A和东风-41。过去20年中,中国大概拥有24枚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它们的唯一任务就是打到美国。由于可靠性和维护保养方面的问题,具备作战能力的导弹并不多。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了18部洲际弹道导弹拦截导弹系统,它们是为了拦截朝鲜导弹,但是也能够摧毁大部分发射到美国的中国导弹。现代化的制导系统能够迅速(一小时内)为瞄准新目标编程,因此导弹不携带任何瞄准信息没有太大关系。而采用液体燃料的东风-5导弹进行发射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容易被间谍卫星发现。东风-5将会被采用固体燃料的东风-41所取代。这种导弹由专门的卡车进行运输、起竖和发射。东风-41导弹射程15000公里,能够覆盖美国全境。导弹的第三级携带3至10枚弹头,每枚弹头当量为100千吨。东风-41类似于美国36吨级“民兵”III型导弹(设计于20世纪60年代,后来经过了很多改进)。

中国很担心印度的威胁,但是中国拥有更多射程近的弹道导弹,例如东风-21,足以应对威胁。中国于1999年开始装备东风-21导弹,现在已经装备了100多枚,其中大多为常规导弹。这种导弹射程超过1800公里,可携带300千吨当量的核弹头,采用的是15吨的两级固体燃料火箭。从西藏发射的话,东风-21导弹能够覆盖印度大部分目标。

中国还拥有一种名为巨浪-2的潜射弹道导弹(SLBM)。这种导弹还有很多问题,携带这种导弹的核潜艇也有不少问题。42吨的巨浪-2导弹射程8000公里,如果携带它的094核潜艇在夏威夷或阿拉斯加附近巡弋的话,那它能够攻击美国任何目标。每艘094潜艇可携带12枚巨浪-2导弹,一般认为巨浪-2导弹是42吨级陆基型东风-31导弹的海军型。巨浪-2导弹可能在3年前服役了,但是试射一直没有成功。中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从来没有进行过战斗巡航,因为这些潜艇的可靠性不佳。

据信,中国三分之二的核弹头是导弹弹头,其中大多安装在东风-21上。一般来说,核弹头要单独存储,只有在真正使用或偶尔的训练演习时才会与导弹结合起来。

(注:本文转载自“春风杨柳-新浪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