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刘若惟:东亚人天生缺乏快乐基因吗

2013年06月26日08:37来源:环球时报字号:

摘要:传统社会我们无法返回。大众在转型期间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消费生活之中。城市居民开始热衷于大量消费的模式,以消费抵御焦虑、不安。但遗憾的是,这些大量消费方式,往往给消费者带来新的不安。

  据某项调查,以“国民总幸福感”衡量,中国排在世界第90位、日本排在125位。从现代化过程看,东北亚各国存在共同特征,该地区各国大众社会心理,存在一种普遍的焦虑、不安。这是所有现代化国家共有的,还是东北亚特有的因素?

  东亚并非缺乏快乐基因。《论语》中的那个场景,感人至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幅乡村共同体的图画,对此孔子称赞不已。可以说,那个乡村共同体,曾是我们快乐的家园。

  但近代以后,那样一个乡村共同体崩溃。二战后,东北亚各国通过努力,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今天大量的城市群、密布城市地铁、构成国家干线的高速公路、高铁,已经构成东北亚现代国家的风景线。但是,在高速建设过程中,各国民众并未如预期那样获得巨大快乐,非但如此,不安不断产生、积蓄,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快乐”就是人类生命本能得以满足的状态。作为个体,人们感受快乐的原初能力是相同的。但这种快乐,可能因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感受力受到影响。在东北亚各国大众中,普遍存在三种不安,消磨了人们的快乐。第一种是“集聚的不安”。今天的东北亚,人们高密度集聚,在东京、大阪这类超大城市,如果你乘早班电车上班,尽管满员电车十分拥挤,车内却鸦雀无声,这让你感到莫名沉闷、压抑。同样风景,今天可在中国各大城市再现,不论职场、学校、家庭,大量人高度集聚。尽管如此,现代社会的隐私权却造成人与人交流的隔阂。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都有自己的倾诉对象,但现在,传统的村落共同体消失,人们高度集聚与高度隔绝,这是东北亚社会不安的源头。

  第二种是“上升与跌落的不安”。

  为了升学、升迁,大量学生职员,东北亚地区的学生、劳动者以极认真、极勤奋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中国、日本、韩国的高考,每年都牵动千万家庭。各国教育体制,都在不同程度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病。为了一次考试,东亚地区成千上万的青年,牺牲了整个青春美好时光。这个地区的工薪族,为挤入中产阶级队伍,不惜牺牲健康、休息、家庭团聚。而爬到中产阶级的人们,则为维持其地位,奋斗不息。他们的不安深刻而普遍。这种不安很容易导致家庭破裂、职场紧张。

  第三种是“孤立的不安”。传统的家族社会崩溃后,东亚精英向城市集聚。但是人们还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如何构筑、适应这样一个新的社会十分困难。很多人在城市举目无亲。丧失传统社会中的天伦之乐,成为社会中新的分裂。

  传统社会我们无法返回。大众在转型期间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消费生活之中。城市居民开始热衷于大量消费的模式,以消费抵御焦虑、不安。但遗憾的是,这些大量消费方式,往往给消费者带来新的不安。

  如何建立充满感受快乐的社会,是东北亚普遍的课题。笔者以为,首先应从解决三大不安入手。为此应该加强福利社会制度、法治保障、重建城市共同体。一方面通过高福利给人带来安全感。另外,加强法治、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也是祛除不安,增加快乐的途径。▲(作者刘若惟是旅日学者)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