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叶檀:6月中国“钱荒”三大启示

2013年06月28日08:59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字号:

摘要:中国的鬼城论甚嚣尘上,中国房地产与金融崩溃的预言已持续多年,而中国将成为GDP全球第一国的乐观言论也不遑多让,极端的悲观与乐观不可取,投资者不能被极端的乐观与悲观情绪打败。

6月钱荒由于央行最终出手告一段落。银行投资者甚至包括决策者,恐怕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钱荒带来三大启示。

第一,金融风险潜藏的风险超过预期。无论是压力测试,还是存贷比等指标,显示中国金融系统较为稳健。

6月25号晚6点半,央行官网发表《合理调节流动性 维护货币市场稳定》一文继续稳定信心,证据是银行备付金充足,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所以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之所以出现资金紧张,是因为短期因素叠加,如贷款增长较快、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外汇市场变化、补缴法定准备金等。处于被批判位置的商业银行,有一肚子委屈,如此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后向央行、同业高息拆借,实际上是把利润拱手让度给了央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只能发行5倍以上高杠杆的产品获得高利润。

无法解释的是,稳健的指标却抵挡不住区区两天的资金紧张,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高到部分银行接近破产的窘境,金融部门与企业部门负债之高,与银行稳健的数据难以匹配。银行钱荒迅速蔓延到债券与股票市场,巨量赎回与股灾接连出现,逼迫主流舆论从严厉的教训口吻转为安抚。

此次实际压力测试让金融脆弱大白于天下,金融货币市场指望着央行的奶汁也大白于天下,让央行高额存款准备金率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低效浮出水面。同时,再次明确了具有系统性、作为央行意志传声筒的几家银行,他们在关键时刻有资金大量投放到市场。

第二,所有的宏观调控都有边界,那就是不发生全局性、系统性危机。

金融市场哀鸿遍野、股灾发生时,指望央行按兵不动、心如止水是不可能的,这是一场可控的短期的实际测试,如果测试不可控,真正刺穿了金融泡沫毁灭了自己的市场,是天底下最愚昧的事,相信没有一家理智的央行会这么做。虽然有人锤胸顿足希望央行铁面改革,严厉约束自己的顽劣之子,但面对股灾、债灾,央行回归求助之路,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此时会有资金提前布局,收取反弹的政策红利。

央行由此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要向各方宣示自己改革的决心,维持货币的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不得不向已经形成宽货币经营模式的机构一再妥协,正像一个慈父举起了棍子却迟迟难以下手。央行要向市场传递明确的信号,本身就得有明确的主张,如维持货币紧平衡不放松,对于各商业银行不再以规模决定地位等,商业银行自然会收缩杠杆,加强风险监控。

为了未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央行不可能大规模扩张货币规模;为了当下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央行不可能过于紧缩货币政策。从上海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看,从6月过度到7月的1周、两周、一月同业拆借利率依然维持在高位,资金内紧情况不会消失,而且未来也不可能消失。相比而言,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隔夜利率仅0.13%,一周利率仅0.16%。在金融崩溃时的2008年下半年,隔夜拆借利率也不过7%。

第三,在市场大起大落时,相信分析与逻辑的力量,不要被极端情绪传染。

中国的鬼城论甚嚣尘上,中国房地产与金融崩溃的预言已持续多年,而中国将成为GDP全球第一国的乐观言论也不遑多让,极端的悲观与乐观不可取,投资者不能被极端的乐观与悲观情绪打败。

中国当然有鬼城,也有成功复活的城市,股市中造假圈钱的公司之多,已经逼迫基金之神安东尼波顿离开中国股票,但同样有公司增长了十年以上。以个别案例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是智慧不足,只有对重要变量进行分析才能在坐标上准确定位。

不要听信极端言论,那往往与巫师神棍相差不远,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理性分析的力量。

中国金融市场是个庞大而虚弱的市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宏观调控手段,意味着建立高效的市场新机制,释放民资的活力,央行的货币手段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而已。央行腾挪空间狭窄,他们无法拔着头发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所谓的铁血改革。逐渐倒逼,是央行最强的手段。

分享到:

(责编:牛宁)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