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3日07:18来源:凤凰博报字号:
摘要:朴槿惠“子曰诗云”演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有助于再度唤东亚地区民众“我们”或“东亚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或将开启恢复和重建中断了百余年之久的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序幕。 |
6月29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不仅在开头和结尾大秀中文,而且多次征引中国经典与成语,受到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那么,为何朴槿惠在演讲中频频“子曰诗云”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的政要出访时发表演讲,往往会用对方国家的语言表示问候,并偶尔会征引该国广为人知的格言警句,以便获取更好的演讲效果。因为,这些格言警句既是对方国家民族祖先的生命、生存、生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较好获得对方国家民众的心灵共鸣与情感认同。
不过,朴槿惠此次清华演讲,绝不是只用简单的“你好”两个中文字眼了事,而是在开头和结尾中大段使用中文,且整个演讲过程中“子曰诗云”多达近十次,远远超出了一国政要出访发表演讲时的通常做法。因此,我们尚不能简单地将朴槿惠的“子曰诗云”,看作是她为了取悦中国听众而采取的策略性做法。
笔者认为,朴槿惠频频征引中国经典或成语的背后,折射出一个基本事实,即“子曰诗云”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韩国的文化传统。因为,数千年来,包括韩国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一直是一个以孔子思想或儒家文化为最大公约数的文化共同体,有着虽稍有差异但相去不远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所以,东亚地区向有“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筷子文化圈”的文化称谓。
正因如此,朴槿惠演讲时征引的人文经典《周易》、《中庸》,以及诸葛亮的名篇《诫子书》,还有类似“楚汉争雄”、“三顾草庐”等成语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俗语,虽然多数起源于中国,但却是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正因如此,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韩国前任总统李明博、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一些日本政要等,也经常引用类似的格言警句。
遗憾地是,尽管整个东亚地区在历史上享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但近代以来,东亚地区各国并没有因为西方文明的大举进入而变得更加团结,相反却纷纷投入西方文明的怀抱,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去儒家化”的历史进程,比如摈弃儒家经典、排斥汉语汉字等,从而造成了“我们”或“东亚人”意识的分崩离析。
因此,朴槿惠“子曰诗云”演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有助于再度唤东亚地区民众“我们”或“东亚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或将开启恢复和重建中断了百余年之久的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序幕。
此外,东亚地区的古代人要比现代人宽容和大气,因为他们没有现代人的民族国家观念,不会处心积虑地把某个历史文化传统的起源和传承等纳入到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谱系之下。很显然,这对我们思考和处理近年来出现的诸如端午节之类的中韩文化之争,是个很好的启发。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朴槿惠演讲时频频“子曰诗云”,这和其本人钟情儒家文化经典有着密切关系,故其所征所引既精确周密,又自然流畅,是一篇难得的演讲佳作。然而,在经历过百余年激烈反传统以及束古书而不读之后,到底有多少中国民众,包括在现场聆听的清华学子们,能对这些格言警句耳熟能详呢?中国领导人,是否在讲话或演讲中,也能称引往圣先贤的格言警句呢?恐怕,这才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重要问题!
(注:本文转载自“王达三--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