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陈国琴:“文物遭损害”反衬管理不力

2013年07月04日15:13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一些地区或者有关部门打着“维护”、“修复”等各种幌子,对历史文物进行破坏。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赤裸裸地暴露出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发展进程中政绩观出现了严重的扭曲。

圆明园近日曝出多件文物被人损害,包括规月桥的乾隆御笔和文源阁冰裂纹地砖被“蹂躏”。规月桥上乾隆御笔被人泼墨,并有游客已刻上“到此一游”的大字。圆明园管理处称将加强巡视,并做相应保护。(据7月4日人民网

面对多件文物遭人为损害的现实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当应因自身的不作为而感到羞愧,同时,这也提醒各级政府以及监管部门能够认真负责地做好历史文物的日常管理。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打着“保护性拆迁”等“幌子”,大肆拆迁或刻意损毁历史文化建筑,从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到重庆的蒋介石“重庆地营”,从河南省的“还金闾碑”,到重庆抗日名将李根固旧居等,诸多历史建筑惨遭破坏……

如此种种问题的不断上演,暴露出历史文物保护乏力的尴尬困境。这些历史文物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因此,做好对这些历史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敬重与传承,同时,也是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就拿河南省的“还金闾碑”来说,公元1690年,当地先民谢应明捡到一名赴汴梁赶考的秀才遗落的六百两黄金,失主拿出其中的一半酬谢,但谢应明分毫不收。

后来,谢应明拾金不昧的事迹传到了永城籍大学士李天馥的耳中,他亲笔书写了“还金闾”三个大字,镌刻立碑于村头。1992年,当地群众集资维修,又在石碑周围设铁栏杆保护,以使拾金不昧美德千秋万代流传。“还金闾碑”对于弘扬拾金不昧传统美德,以及引导公众自觉弘场人性真善美,都有着重要启示。对于“还金闾碑”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物,当应妥善保护,甚至可以作为传统美德教育基地,从而引导公众导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等。

然而,近年来,历史建筑被拆除、损坏的消息,却是不绝于耳。甚至,一些地区或者有关部门打着“维护”、“修复”等各种幌子,对历史文物进行破坏。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赤裸裸地暴露出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发展进程中政绩观出现了严重的扭曲。比如,一些地区为了推进大型商业区或商品房的建设,不择手段对历史文物进行破坏。面对如此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来保护历史建筑,可谓是当务之急。

分享到:

(责编:牛宁)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