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南都:比起硬着陆,地方的作为更令人担忧

2013年07月13日08:18来源:南方都市报字号:

摘要:相较于久久不至的硬着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再三表示着力调结构、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之时,地方政府的动作却显得不那么配合。

  随着第二季度不尽理想的经济数据发布,对中国面临硬着陆风险的讨论亦甚嚣尘上。对此,财政部长楼继伟于11日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海外经济低迷对出口造成影响,需求较往年疲软,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并未延续去年底出现的向好趋势,宏观经济数据都不太好看。尤其是刚刚公布的外贸数据,情况异常严峻,令硬着陆风险的担忧到达顶点。据海关总署统计,6月出口同比增速在5月1%的微弱增长后,出现了同比下降3.1%的数字,创下44个月以来的新低,这也是2009年11月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第一次在没有公共假日的月份中出现出口萎缩;同时,6月份进口同比下降0.7%,亦说明了国内市场需求的疲软。

  当然,有分析指,二季度的出口数据大幅下滑,是由于一季度数据存在“水分”造得过分好看,为了平衡上半年的外贸数据而将二季度数据人为压低。即便如此,仍不妨碍这一数据成为唱空者的佐证,即使没有这么糟糕出口的困境也是确实存在的,而出口背后是承担着1.2亿人饭碗的加工贸易,如果就业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可想而知。实际上,即使5-6月的外贸数据不存在人为因素,也不至于出现硬着陆。今年的前5个月,工业增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以及消费增速都在整体放缓,但包括就业在内的相关指数都较为稳定,下行压力的确存在,但并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急剧下滑的硬着陆惨剧。

  硬着陆风险被渲染得过大,于是,当李克强总理在9日的广西调研中提出,“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做到稳中有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的时候,“稳中有为”则被拎出来解读为与近日中央态度有差别的反常表态,并据此推测将会推出温和的投资消费政策甚至货币政策等刺激措施。然而,其实当日李克强还有另一个表示,即“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而楼继伟昨日指出,“中国经济第一季度增速是7.7%,下半年增速可能会稍微低一些,但实现全年7.5%增长目标没有太大问题”,则是对经济增长率不滑出下限的一个诠释,表明中国对于经济放缓有所容忍;而同时强调的“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则进一步表明了调结构、促改革的决心。

  相较于久久不至的硬着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再三表示着力调结构、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之时,地方政府的动作却显得不那么配合。在经济增速放缓之下,愈发突显的财政收入与就业压力成为地方政府刺激经济的强力马达,对他们而言,中央呼吁的调结构虽然重要却不能即时见效,相比之下上马大项目造出好看的数字显得更为实际。4月初以来,全国共有18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发布公告,敦促下级政府加速推进资本项目以推动经济增长,并强调确保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性。浙江省更推出希望通过“411”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四大万亿”工程,建设1000个以上的省重大项目,计划在5年内带动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万亿元;但浙江省2012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6408.5亿元,截至2010年的债务余额已超过5800亿元,完成这一重大项目意味着债务规模将持续大增。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但并未有显著的硬着陆风险,不必对短期刺激措施有过多期待。其实,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理应协调并进。李克强强调,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显示中央更倾向于以长效改革推进经济长远发展。比起硬着陆,更值得担忧的是,如何填补中央改革决心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之间的鸿沟。

 

分享到:

(责编:吴杨、邹雅婷)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