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0日09:11来源:东方网字号:
摘要:居民住房面积的增长不取决于数字好看,而取决于大多数人是否真正受益。如果普通民众特别是进城者居住条件改善不明显,即使住房面积数据撑破了天,对无房户、蜗居族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 |
日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报告显示,全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0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近九成中国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超过10%的家庭有两套及以上的住房。(7月19日《新快报》)
全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0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近九成中国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超过10%的家庭有两套及以上的住房。从数据来看,我们的平均住房面积不仅比过去大得多,甚至还超过了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但是笔者注意到,网友对如此光鲜的数据并不感冒,不少网友调侃说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统计数据与民众感受发生严重分歧,问题出在哪里?
虽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有相当数量民众的居住条件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达不到户均10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网上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虽说段子是针对居民收入说的,但是,平均住房面积与平均收入道理相通。昆明市市长曾表示,有权有钱部门的人员有4、5套房子很普遍,多余的房子都不愿低价出租,没房子的人只能高价租住。再加上富人购买多套、大面积住房,炒房族囤积住房。
还有广大农村地区,因农民外出务工闲置的土坯房、茅草房、石板房、砖瓦房,住房总面积加起来确实是个天文数字。但是胶囊公寓、蛋形蜗居、集装箱、群租房之类的消息仍在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如果住房配置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如果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人均住房面积快速增长的成果被“房叔”、“房姐”们分享,让落在后面的人共享户均住房面积100平方米的虚荣是件滑稽的事情。
其实,居民住房面积的增长不取决于数字好看,而取决于大多数人是否真正受益。如果普通民众特别是进城者居住条件改善不明显,即使住房面积数据撑破了天,对无房户、蜗居族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谈住房面积,不是为了面子上好看,拉无房户、蜗居族给官员、富人垫底子,而是为了让广大百姓的居住尊严有地方安放。
不管是土坯房还是豪宅别墅,统计调查机构把登记在册、有据可查的住房套数、面积统统相加,再除以全国总家庭数,总人数,得出户均住房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尽管工作量不小,但是难度不大。难的是,如何平抑高昂房价,缩小住房配置马太效应,整治消极腐败现象,切实增加普通民众特别是困难民众的住房面积,提高他们的居住质量,维护他们的居住尊严。
实际上,那些人均住房面积之外的人特别是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状况状况很不乐观。不谈拥有自主产权住房,由于房价居高不下,房租节节攀升,城市公租房政策内外有别,好多大学生毕业生、农民工在城市根本租不起房,只能与人合租、群租,甚至在胶囊公寓与集装箱里挥洒筚路褴褛的青春。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无房户、蜗居族或许就是“最短木板”。我担心的是,如果处于“最短木板”地位的无房户、蜗居族住房状况没有真正提高,即使人均住房面积愿景再美好,官员政绩再辉煌,即便有钱有权部门与富人充分享受了住豪宅别墅的惬意,也与这些边缘人群无关。如果不理清这些问题,简单地以人均住房面积审视发展成果,判断百姓的居住条件,难免有些偏颇。不仅无房户、蜗居族伤不起,感慨自己“拖后腿”,还会误导政府宏观决策。
调查机构给足了人均住房面积的面子,但是网友坦言“拖后腿”揭了人均住房面积“虚高”的丑。对此,政府要积极回应,拿出实际行动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房价理性回归,完善住房保障政策,让普通民众获得改善居住条件的实惠,而不能躺在人均住房面积的政绩沙发上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