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17:00来源:求是理论网字号:
摘要:党员干部下基层,是为了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礼记·中庸》中“为学”的五种境界。党员干部下基层,是为了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要践行这条群众路线,也当有这五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博学”。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党员干部下基层,必须真正深入群众当中,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虚心向群众请教,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诚诚恳恳拜群众为师,依靠人民群众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听得进不同声音,兼容并包,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二种境界是“审问”。党员干部不仅要带着感情下基层,更要带着问题下基层。胡锦涛同志曾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时代的高度、大局的高度去研究发展中的问题,要“站在田埂上找思路”,善于从基层实践中激发灵感、寻找对策、汲取智慧。
第三种境界是“慎思”。党员干部下基层不只是为了指手画脚去实践,还要带着分析的头脑去思考。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体验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进行认真考察、深入思考、系统分析,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从而将从群众那里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将听取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到的群众期盼在实际决策中作为参考。
第四种境界是“明辨”。一味地去听去看不去辨别,只会让自己的耳朵和双眼被表面现象蒙蔽。党员干部下基层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对看到听到的事物认真辨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同时,要认真梳理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怎样、应该如何引导使之趋利避害,从而在总结和探索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五种境界是“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干部下基层之后,要及时将明辨出的知识成果、合理的意见建议,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行,坚持不懈地加以执行,坚忍不拔地加以践行,坚持到底地加以履行。习总书记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纸上谈兵终将一事无成,务实肯干才是兴旺发达的能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