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2年12月11日08:35|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字號:
摘要: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少年派”和一隻“孟加拉虎”,關於善惡的取舍,決定於我們願意看到什麼。 |
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度引發觀影熱潮。短短十幾天之內,幾乎每一位評論家都在談論導演想象的奇譎,每一位觀眾都在解讀影片背后的玄妙深意。的確,這是一個奇特的故事。少年派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海上227天的漂流歷程,不禁讓我們想到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海。他的遭際在正常的生活軌跡中難以想象,而這奇幻漂流不時刺激觀眾去想象,簡單的故事、豐富的細節、奇幻的場景、充沛的暗喻、豐盈的指向、影片結尾兩個故事的心理抉擇,《少年派》提供了強大的解讀空間。
應該說,優秀的作品為受眾提供了開放的讀解空間,而受眾的解讀也為文藝作品的闡釋提供了豐富的認知可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會有一千個讀者,正是這“一千個哈姆雷特”和“一千個讀者”豐富著我們文藝創作和文藝接受的無限可能,也正是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可能,讓文藝創作始終保持張力和動力,並不斷地產生著奇跡。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在對文藝作品潮水般的解讀中,一股過度解讀的暗流也在隨之升溫。
近年來,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一些新推出的文藝作品,往往在還未與讀者謀面之時,已經有聲音開始發難﹔往往還未待觀眾發表觀感,已經被某些聲音的喧囂戳得千瘡百孔。這些手中拿著顯微鏡和放大鏡的解讀者,在任何一部現實題材作品中,總能看到其對時代的嘲諷,在任何一部歷史題材作品中,總能看到其對當下的影射。甚至任何一部女性題材或者兒童題材作品,也能讓他們盡情發揮想象,大肆揣度,穿鑿附會。他們豐富的想象不僅扼殺了文藝創作的活力、文藝作品的生命,更讓寫作者、創作者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如驚弓之鳥。11月29日,電影《一九四二》全國公映。在全國各地的影迷見面會上,馮小剛一再懇求,請大家不要過度解讀:“希望大家對中國電影表達最大的善意。不該《一九四二》承擔的臟水,就別往這電影上潑。”讓他心有余悸的是,對《讓子彈飛》的過度解讀,已經讓姜文面臨巨大的創作壓力。
盡管如此,過度解讀的聲音還是不斷響起——有人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看出李安壓抑的情欲,有人在《王的盛宴》中看到陸川蟄伏的野心,有人在《一九四二》中看到馮小剛卑微的人性。這不能不讓我們想起魯迅關於《紅樓夢》的那句名言:“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過度解讀,暴露的隻能是解讀者自身的猥瑣和無知。
在古今中外的文藝史中,隨意附會、捕風捉影導致文藝作品扭曲變形、飽受非議的事例並不罕見。顯然,對文藝作品輕率簡單的過度解讀,是不積極的社會心理的投射。這些投射反過來再次延伸為對社會問題的集體宣泄:管制刀具正當正常的管理措施,被演繹成了“菜刀實名制”﹔交警部門治理酒駕追責同飲者,被聯想到“連坐”制度﹔某位領導的職務調整,雙規的猜測立即充斥互聯網……毋庸諱言,越來越多的過度解讀,使得事情偏離了真相的軌道,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鼓噪消極的社會情緒。
對文藝作品輕率簡單的過度解讀,是不完善的文藝批評的外化。過度解讀的風潮體現在文藝作品中,是越來越熱鬧、越來越喧囂的猜測、揣想、攻訐和謾罵——要麼是玩弄文字,在字縫裡找觀點﹔要麼是玩弄思想,在文本外做文章﹔要麼是穿鑿附會,用謊言來嘩眾取寵﹔要麼是心懷叵測,用扭曲真相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對文藝作品輕率簡單的過度解讀,是不健康的輿論信息的傳遞。在信息高速推進的時代,消極的社會情緒選擇一切載體繁衍,過度解讀的危害性不但難以被識別,反而憑借網絡傳播迅速擴大,讓創作者和接受者深受其害。在一浪又一浪的解讀中,文藝作品正在偏離事實真相和理性探討,偏離藝術價值和美學趣味,走入社會心態、公民心理的誤區。
今天,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潮風雲激蕩,各種觀念交織互動,文藝對未來社會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更加深刻,對文化建設的結構功能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更加深刻,對中華民族情感記憶、思維習慣、精神感悟、歷史認知、觀念認同、理想追求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更加深刻,這尤其需要我們在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文藝批評各個方面為優秀的文藝作品保留適度的輿論空間和接受空間,任何解讀都不應該曲解文藝創作的初衷,任何評論都不應該背離文藝創作的功能。
不可否認,任何文藝作品都會有瑕疵、有遺憾,如何以健康的批評積極引導創作、保護創作生態、推動文藝民主、造福文化民生、建設生機盎然的文藝園地,是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每一位接受者、評論者的責任。不管是誰、針對誰,在發表意見時,都應該多一些責任心和包容心,少一些個人情緒和宣泄﹔多一些理性冷靜的客觀公正,少一些自以為是的推測定性,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也是對待文藝創作的正確態度。
回到李安的《少年派》,開放的文本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而在哪裡找到批評的邊界則由接受者的素養所決定。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少年派”和一隻“孟加拉虎”,關於善惡的取舍,決定於我們願意看到什麼。
(責編:李文慧)
文藝作品,電影,少年派,李安,馮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