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為自己和家人自建或購買過超過20套住宅。但她從沒過過一天有錢人的生活,敢掙不敢花,她低聲說,“我不敢穿好衣服,怕人家說我”。 |
戰爭
袁厲害的分層管理日漸秩序井然,她恩威並施,孩子們要麼因為愛她而擁護她,要麼因為生存而追隨她。
1989年,從醫院抱回第一個棄嬰時,袁厲害顯然沒想過這麼多。那時她是一個在醫院門口擺攤的小販,心腸軟,“娃要死了你還能不管?”性子又烈,“家裡誰也管不了我!”她不忍心一個孩子死,靠她活的孩子越來越多。養女盼樂曾對《人物》記者回憶,早年家裡窮到上街討飯,袁厲害要到饅頭,總是先盡著孩子們吃,孩子生病她去拿藥,自己病了卻不舍得看。
1993年是袁厲害轉變的關鍵節點:她聽說鄰近的開封有個地方叫福利院,專門養沒人要的孩子,她養活十幾個孩子,不堪重負,意識到自己必須做出選擇,留下誰和送走誰。原來一視同仁的孩子,在她眼中第一次有了層級分別她送走了3個“孬孩子”。因為國家補貼太低,福利院不願收孩子,雙方破口大罵。她把孩子丟下就跑,為了不被福利院的工作人員追上,她被迫坐了人生中唯一一次出租車。
袁厲害反復把這個故事的各種細節生動地描述給各家媒體。只是講得太多了,有時候講成“出租車”,有時候又講成了“三輪車”。
這顯然不是一次愉快的回憶,1993年后,她13年沒再招惹過福利院。不過,隨著國家政策風向的變化,她和福利院像兩個存在領土紛爭的鄰國一樣戰事不斷。
2006年,她漸漸出名,孩子的數量也達到了三四十個,當地一家電視台的記者提出,帶著袁厲害去福利院送孩子,她就跟著記者去了。“他們照樣不收!”袁厲害恨恨地說。
2008年,袁厲害收養孩子的人數已經超過開封福利院。福利院院長有一日突然找上門來,提出拉走全部孩子,“不分孬好都要”,“還又是請客吃飯又是給我買東西”,袁厲害后來才知道,“是國家的政策好了”。
政策指的是2008年9月5日民政部、國家人口計生委等五部委下發《關於解決國內公民私自收養子女有關問題的通知》(民發〔2008〕132號文件),依據這一文件,福利院每個孩子每月可以獲得1000元國家撥款。
為了應對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事,她不得不事先做出判斷:最好的孩子藏起來,最孬的孩子可以隨時送走,不好不孬的孩子最好能夠留下,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也隻好送走。袁厲害“藏好留中放任孬”的分層管理日漸秩序井然,她恩威並施,孩子們要麼因為愛她而擁護她,要麼因為生存而追隨她。
袁厲害近乎文盲,她手上有20個低保名額,卻一時想不出20個正常名字,就把孩子們取名“袁啞巴”或者“袁瞎子”。如果有孩子死了或者離開,就會有孩子自動接替這個名字。隨便是誰,重要的是能接著拿低保。
袁厲害自稱,自己至今還欠著某超市幾百塊錢奶粉錢,2011年,她還告訴想幫助她的一個東莞企業家,孩子們3個人蓋一條被子,希望他能捐一些棉被。這些信息用以佐証孩子們生活條件的惡劣。她對此的解釋是:“沒錢,精力也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