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胡樂樂:考生高考前參拜孔子沒啥不妥

2013年05月28日14:03來源:中國青年網字號:

摘要:一些國人認為,參拜聖人和信仰鬼神,祈求好運和福氣是迷信,現代人不應該這麼做。但文化人類學家卻認為,這是一種全球通行的普遍的文化現象,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更加普遍強烈。

據《華西都市報》5月27日報道,馬上又是一年高考時,熏香裊裊、仙樂飄飄,身著漢服的學子齊齊叩拜孔子像。5月26日下午,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文廟內,舉行了一場名為“聖賢福佑·狀元登科”的祭孔祈福活動。來自當地的126名高三學生到場,祈禱自己能在11天后的高考中登科。

此前5月11日的《大河報》報道說,河南省漯河市第一、二、四、五高中和實驗高中5月初由校方負責人帶隊,到被譽為“文宗字祖”、“許夫子”、“文曲星”的漯河許慎文化園祭拜,祈願在今年的高考中能“金榜題名”,共有即將高考的1100多名尖子生代表陸續參加。此事引發當地和全國許多人的熱議。

高考前祭拜孔子和祭拜許慎一樣,按理說是一種無可厚非的傳統文化活動。支持者認為,學生祭拜聖人一來可以緬懷聖人,二來可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沒啥不好。“其實考生和家長都知道,沒什麼‘考神’,但這樣做可以間接幫助學生緩解緊張情緒。”但反對者卻指出:“高考臨近,考生應該調整好心態查漏補缺,積蓄足夠的能量迎戰高考,參與如此祭拜祈願活動不應該”﹔“如果希望燒香叩拜或借助‘狀元符’、‘祈福帶’之類的東西就能考上清華北大,那就太天真、大錯特錯了。”

眾所周知,參拜聖人祈福是中國的一大文化傳統和民俗。在高考前,台灣苗栗、新竹高中校長就會帶全校考生前往拜神,還按照民俗禮節帶上包子、粽子,取其“包中”諧音來祈求考生高中。這種祈福雖然並不見得一定會有切實的效果,但至少的確能滿足祈福者的心理安慰之需要。這種文化傳統通過儒家思想文化的外傳,在韓國、日本、越南等地落地生根。每年韓、日、越高考前,家長們總是帶著孩子參拜孔廟和高考祈禱法會,希冀能在即將來臨的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與此同時,祈福商品也賣得很火。比如,日本人把炸豬肉塊稱為“通卡茲”,因與“全勝”諧音,所以考生考試當天要吃這種食物,預示獲得全勝。超市考前作出大量“通卡茲”,並在食盒上貼上“加油考生”、“祝合格”等字條。

一些國人認為,參拜聖人和信仰鬼神,祈求好運和福氣是迷信,現代人不應該這麼做。但文化人類學家卻認為,這是一種全球通行的普遍的文化現象。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普遍、強烈。今天,他們的考生和家長在高考如此重大的人生大事前,也會去教堂懺悔和禱告,祈禱希望接下來的高考能一帆風順。既然是一種全世界通行的文化現象,那麼這就與現代不現代沒有必然的關系,今天的中國人當然也就完全可以這麼做,並且毫無疑問無可厚非。從外,雖然我們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不如西方人那麼普遍、強烈,但民間卻普遍認為,在大事前信仰鬼神和參拜聖人,祈求好運和福氣,不管最終效用如何,做總比不做要好。

祈求聖人和神助是一種民俗習慣,是個人的信仰問題。考生在高考前參拜不參拜聖人和鬼神,這也是個人不可侵犯的絕對權利。我們應該充分尊重這些高考前參拜祈福者,而不應該對他們說三道四“迷信”、“臨時抱佛腳”,更不應該破口大罵“難道腦子真進地溝油了!”如果堅持這麼指責,那麼就像指責宗教信仰者一樣,屬於對他人信仰自由的嚴重干涉和非法侵犯。此外,還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與教育與愚昧也沒有必然的關系。須知,信仰與祈禱是一種個人自我內心的自由,並且人們有通過祈禱滿足心理願望的不可侵犯的天然權利。 (胡樂樂)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