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07:05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的成敗不僅在於自身,還依賴於相關配套措施的跟進,尤其是宏觀調控對實體經濟的全面提振。 |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至此,中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管制宣告作古,整體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已行到中流擊水處。
此時,有一種習見的觀點值得警惕,一提“市場化”便亢奮,認為有了市場化便可萬事大吉。須知,一切金融創新的評判標准都在是否利於實業的興盛。否則,一旦淪為“錢生錢”的資金空轉,改革意義便不復存在,利率市場化也不會如此審慎,如此循序漸進。
貸款是實業成長的“生命之源”。利率的“鬆綁”有助於貸款資金的優化配置,即通過金融市場的有序競爭形成合理的資金價格,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注入新鮮“血液”。但理論上的長線利好,卻不一定符合現實的短線邏輯。今年以來,社會融資成本一路高企,6月下旬銀行間同業拆借的“利率異動”更令人難以釋懷。在流動性的總量約束下,企業貸款的實際利率已經遠遠高於銀行金融機構的名義利率。
在資金稀缺的背景下,單一的貸款利率放開,顯然無法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道理很簡單,因為放開之后的利率絕不會在市場均衡價格之下運行,更何況小微企業的經營風險也將對應著較高的利率上浮。換句話說,枯水季節即便開閘救濟,水也隻能流向回報更多的低窪之處。所以,讓小微企業從利率市場化直接受益的指望,恐怕還是一廂情願。
資金逐利而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讓利率市場化的“遠水”解小微企業的“近渴”,不僅需要政策性的傾斜、差別化的扶持,更需要從根本上提振實體經濟的信心,使小微企業成為創業者的樂土﹔不僅需要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切實降低融資成本,更重要的,還在於有效需求的內生培育,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
隻有小微企業從被動接受貸款的“貧困戶”,蛻變成主動吸納資金的“優等生”,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紅利才會真正釋放出來,真正與實體經濟的市場化“無縫對接”。可見,利率市場化的成敗不僅在於自身,還依賴於相關配套措施的跟進,尤其是宏觀調控對實體經濟的全面提振。
利率市場化也向決策者提出一個嚴肅命題:改革的長期利好,如何才能化作增長的短期動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將三者統一而非對立起來,是本屆政府鮮明的政策導向。改革釋放紅利,更多屬於戰略進程﹔增長創造價值,為改革框定出“上限”與“下限”的施展空間。牢牢把握“短長相宜”的辯証法,才能為未來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驚險一躍”積澱經驗,為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最終實現創造條件。
(洪樂風,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