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張茉楠:利率市場化應進一步導向“金融分權”

2013年07月22日11:47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下一步,利率市場化的真正實現有待於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整個金融市場分化和畸形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在於要打破政府對金融資源的過度壟斷,向市場真正放權。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一直都在路上。近日人民銀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7折的下限,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進一步。

從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至今已有整整20個年頭。近十年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加速,從2000 年起人民銀行先后放開了除個別期限幣種外的外幣利率,逐步放開了人民幣存款利率下限和貸款利率上限,試點放開了人民幣協議存款利率,實現了金融同業存款的利率市場化,我國利率市場化進入了“貸款利率按下限管理、存款利率按上限管理”的階段。

不過,盡管債券市場利率、同業拆借利率都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定價,外幣存貸款利率也基本放開,但利率仍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在中國真正的利率市場化必須解決“充分競爭”與“金融分權”兩個問題,如果不能夠真正解決這兩個問題,中國金融改革就難以進入深水區。

首先,就是解決“充分競爭”的問題。這次央行首度放開貸款利率下限確實是利率市場化實質性的一步。一直以來,在官方利率市場中,貸款利率實行的是管制低利率,資金成本大都低於市場影子利率,這樣對利率的管制使得貸款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對貸款的需求飢渴使貸款市場基本上處於一種買方壟斷市場,大企業或者地方政府靠著較高的位勢獲得了更多的金融資源。據統計,目前我國佔企業總量0.5%的大型國企擁有50%以上的貸款份額,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大約佔比10%,這些貸款中的20%屬於低效貸款。

相反,中小企業面臨資金飢渴,對資金的需求更為迫切,導致資金供需加速失衡。於是,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之間形成了位差,民間金融更有了填平其資金“水位”的機會,這也是近些年來地下錢庄、民間高利貸盛行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對於金融機構和銀行體系而言,一直保持“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國內銀行的淨息差普遍在3%上下,這是銀行業“旱澇保收”的關鍵,也被視為銀行業“與民爭利”,與“實體經濟爭利”的症結所在。因此,這次央行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的確是打破利率管制,促進競爭的關鍵。

然而,真正的利率市場化還必須改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現“金融分權”。事實上,由於以中央政府信用作為擔保的隱性擔保機制普遍存在,隨著金融管制的進一步放鬆,包括銀行理財、銀信合作等規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被大量創設出來,起到了繞開利率管制和信貸控制的作用。這樣,一些政府擔保之下的杠杆率極高的“風險資產”,很可能不但沒有為高風險支付高溢價,反而享受了“無風險資產”的高信用和低成本。大量的資金還可能繼續投向與政府相關的項目和資金回報率高的領域,金融資源的錯配局面並不會因貸款利率放開而根本性改變,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可能依舊會非常困難。

無容置疑,利率市場化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金融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絕不僅僅是放開利率管制那麼簡單。當前,整個金融市場分化和畸形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在於要打破政府對金融資源的過度壟斷,向市場真正放權。如果政府不能主動放棄自己的支配力,市場力量就難有發揮的空間。

下一步,利率市場化的真正實現有待於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當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后,銀行存款利率立刻分化將使得金融機構失去過度保護,金融風險上升,這勢必要求建立相配套的顯性存款保險制度。隻有整體的金融體制改革到位,中國才可能真正建立起能夠反映風險定價和實體經濟需求的利率市場化體系。

(張茉楠,國家信息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到:

(責編: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