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港媒:王安憶稱對網絡時代的文學寫作很不安

2013年07月19日08:24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王安憶表示,在網絡時代,書籍早已不再是文學的唯一載體。她對當今網絡時代中的文學與寫作感到了一種不安,認為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深刻地影響了作家的寫作與對文學價值的評價。

王安憶(中評社 孫儀威攝)

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 第24屆香港書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除了琳琅滿目的中外圖書與文化用品之外,書展還舉辦了許多講座,其中最具人氣的當屬《名作家講座》系列。而在諸多演講嘉賓中,17日王安憶的演講《當文學遇到書》更是將當日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全場座無虛席,許多聽眾還在后排站著聽完了全程。

王安憶表示,在網絡時代,書籍早已不再是文學的唯一載體。她對當今網絡時代中的文學與寫作感到了一種不安,認為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深刻地影響了作家的寫作與對文學價值的評價。她對鉛字印刷時代的寫作與出版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為在那個時代,一本書的出版要經歷十分漫長的過程。

首先是嚴格的編輯與修改。“編輯會告訴你怎麼寫有價值、怎麼比較好。編輯一定會叫你修改,當你最后看到你的文字變成印刷品的時候,你會非常激動的,”王安憶說。

除了嚴格的編輯與校改之外,低效率的印刷技術也讓書籍變得更加來之不易。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內地排版與印刷的技術非常落后,稿紙上的文字若要被油印成書籍還需經歷很長的手工操作時間。“當時的稿費很低,但看到你的作品被印成鉛字的時候,你會有很大的被認可感,你是作為一個寫作者而存在著,”王安憶說。

“但今天,有了網絡寫作,可以不要求編輯的檢查,”王安憶說,“文字一旦在網上發布,則是無限量的傳播。對於作者來說,數字化也更容易傳播(作品)。而且,當作品變成鉛字后,(給作者帶來的)成就感大不大呢?我對此表示懷疑。”

除了帶給作者不同的感受之外,王安憶認為,技術也影響了對文學作品的評判標准。王安憶將文學評判的標准變化劃分為四個階段:文學批評階段﹔市場化階段﹔大眾傳媒階段與網絡階段。

分享到:

(責編:牛寧、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