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高望:阿黛爾得獎,中國的拉拉會怎樣?(圖)

2013年05月30日15:23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TA們只是我們中的1%,我們不需要去鼓勵,而促成TA們成為10%或更多,因為這並非自然繁衍規律﹔但也不必讓TA們在整個社會層面歸於零而完全轉入地下,因為這也並非是現代社會的思維邏輯。

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在喧囂中歸於平靜,法國導演阿布德拉迪夫·凱西什的作品《阿黛爾的生活》(La vie d'Ad?le )眾望所歸,獲得金棕櫚大獎。

由於曾經學習法語的緣故,我對法語片一直有特殊的偏好。這十多年來,法語片在國際上也有不錯的口碑。2001年的《天使愛美麗》(Le fabuleux destin d'Am?lie Poulain),2002年的《蝴蝶》( Le papillon),2004年的《漫長的婚約》(Un long dimanche defian?ailles)和《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2007年的《隻要在一起》(Ensemble, c'est tout)2008年的《牆壁之間》(Entre les murs)都屬上乘之作。法國對文藝片一直以來情有獨鐘,是“保留項目”,而一些看似平淡的故事總能發掘出細致入微的人文關懷,用每個個體講述著千差萬別但又普世的愛,溫暖著每一個人。

凱西什導演選擇了拉拉這麼一個非主流小眾群體作為聚焦對象,是令人興奮的並且也是令人有所顧忌的。而影片首映之時正值法國國民議會批准了同性婚姻的法案,引發了法國社會的激烈討論。

而本片並未涉及到政治,不得不說也是個高明之舉。脫離了宏大的社會背景反而能從拉拉之愛中尋找更為深切的心靈之旅。從觀影者的講述來看,拉拉之愛矛盾源於階級差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門第。而門第進一步表現為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的鴻溝。對於阿黛爾來說,一步步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性取向,到一步步找到真愛,又一步步失去愛人,最終在趨於完美的時刻徹底破碎,其實在本質上也剝離了拉拉這個承載符號,延展成為對於普世的愛的渴望、興奮、焦躁、不安、糾結、堅守等等。而結局很可能是不同靈魂的相愛,卻隻能如同兩條相交直線在碰撞的那一剎那義無反顧的分道揚鑣,留下的是難以割舍的痛,但生活依然在繼續……這正是非主流讓主流體會到的“深刻”。

離開電影,再說拉拉。《阿黛爾》讓拉拉走入人們的現實生活,也讓法國人陷入一場同性婚姻是否合法的大論戰。反對者和贊成者都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法國國民議會在糾結之后的堅決,顯示了立法機關對這個少數群體的寬容、對博愛更廣闊的理解以及面對人類自己差異個體的勇氣。然而對於仍然把同性結婚視為罪惡的天主教社會的法國來說,這個立法確是不小的沖擊。在世俗的進步和在教義的堅守中,何去何從?也許隻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

影片到了中國,又能有怎樣的效果呢?拉拉們能否在社會的一角找到自己的話語呢?雖然我們整個社會在迅速的西化,但也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與其拔河,努力做著糾偏動作,讓我們的民族堅守著傳統的道德和價值。因此不要說是同性婚姻,就是同性戀,都會成為家庭、社會眼中的異類,成為新聞媒體曝光的題材,甚至在以前他們約會的場所被認為是涉黃或者是淫亂的窩點而被清理掉。雖然同性戀如今在媒體面甚至在微博裡多一些話語空間,但整個社會,特別是周圍的社會關系以及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結構對於TA們的認同是十分低下的。男同尚不能接受的我們,拉拉又怎能除去對自己卑微的社會理解呢?

也許這並非正常,雖然把TA們從精神疾病中除名已經體現了某種進步。西方對TA們的過度張揚與我們對TA們的躲避厭惡其實都是一樣的。TA們只是我們中的1%,我們不需要去鼓勵,而促成TA們成為10%或更多,因為這並非自然繁衍規律﹔但也不必讓TA們在整個社會層面歸於零而完全轉入地下,因為這也並非是現代社會的思維邏輯。面對人類的不同“版本”他與她,寬容是我們最應接受的價值。

《阿黛爾的生活》今年9月在法國上映,我希望盡早能看到。

(注:本文轉載自“高望-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