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高波:“網絡民意”背后的三種面孔 

2013年05月31日08:46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他們給自己營造了一種精神上的挫敗感和淒苦感。改變觀念比拔牙更痛苦,我不指望這些“公知”名人會改變想法,但我相信中國不斷發展的事實,會逐步擠壓他們缺乏自信的“意見”的生存空間。

網絡聲音被很多人認為是民意的體現,但都是些什麼人在網絡上表達“民意”呢?

一是尋找“存在感”的網絡批判者。此類人有較多的時間泡在網上,在現實中往往又較少“話語權”,說話沒人聽。於是在網絡上發言,成為他們體現自身存在的重要途徑。他們總是就一些社會貪腐現象進行網絡批判。他們的標准很高,心情很急切,恨不能一夜之間就消除中國所有的貪腐。這種看似很正義的姿態,事實上也透出了他們情緒性的宣泄和過於理想化的偏執,他們無視社會構成的復雜性,等不得消除貪腐現象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

二是謀求某種具體利益的“水軍”。如今在網絡上,付點錢可以為你的微博增加粉絲數,為你的博客增加點擊量。同樣,隻要付錢,也有專門的公司或團隊為你就某個話題進行策劃,為你組織“水軍”在網絡上造勢。一些行業或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會這樣做。一位在中學當教師的朋友告訴我,前年校車事故出來后,他們中學的領導要求每個年輕教師必須在網上跟帖200條,要求解決校車問題。

三是“公知”名人等“意見領袖”。“公知”名人在功成名就、有錢有閑之后,到網絡上施展他們參政議政的抱負來了。這本也正常甚至應該提倡,只是這些“意見領袖”的“意見”,實在讓人看低。改革開放30年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讓中國人民深深受益,這些“公知”名人,本身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可在談及國家的發展道路時,他們還是唯西方馬首是瞻,一點新意都沒有。他們給自己營造了一種精神上的挫敗感和淒苦感。改變觀念比拔牙更痛苦,我不指望這些“公知”名人會改變想法,但我相信中國不斷發展的事實,會逐步擠壓他們缺乏自信的“意見”的生存空間。

“網絡民意”的背后當然不是隻有這幾副面孔,但這幾副面孔肯定是其中較活躍的。知道了是些什麼人在網絡上表達“民意”,對他們所表達的“網絡民意”,我們即不難把握其實質,也就知道該如何應對了。▲(作者是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