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曹林:活躍的巡視組拓展中國“風聞言事”

2013年06月03日08:39來源:中國青年報字號:

摘要:網絡反腐一直是公眾強烈的監督渴求下民間自組織的“風聞言事”,這些聲音需要巡視組去打撈。網絡反腐破了“風聞言事”這個題,需要活躍的中央巡視組去深入解題。這是民眾的大幸,“老虎”和“蒼蠅”們的大不幸。

  最近,中央巡視組密集進駐一些地方和央企展開巡視工作,目的是加強黨內監督,完善黨內監督機制。對於本輪巡視工作,中央態度鮮明。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中央巡視組敢於碰硬。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岐山則要求,中央巡視組要當好黨中央的“千裡眼”,找出“老虎”和“蒼蠅”。

  這個“千裡眼”的比喻,讓公眾看到了高層對社情民意的渴求,渴望在體制上突破時空限制、穿越中南海而知曉千裡之外的官場生態和民眾對官員的評價。說到知情權,主語常常是“公眾”,仿佛公眾才會被蒙蔽,才會有知情渴求。其實,高層同樣也常在下情上達的傳輸通道中被蒙蔽,他們同樣有知情權,巡視組就是中央眼睛的延伸。

  “千裡眼”的形象比喻,還很容易讓人想起熟悉的歷史上的“風聞言事”。“風聞言事”是中國古代帝王了解吏治民情、疏通言路、集思廣益的一種途徑,就是讓任御史的監察官員將傳言和未經証實的情況上奏給皇帝,作為考察官吏的參考。比如,康熙朝一些重大案件的揭露,正是得益於“風聞言事”。隨著百年前帝制的終結和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國家體制和社會生態今非昔比,但在兩個輿論場的現實隔膜和制度瓶頸下,政治傳播還需要借助某種形式的“風聞言事”。

  近來活躍於各地的中央巡視組,很多方面就借鑒了昔日的“風聞言事”,比如巡視組採取的形式,公開採集線索,受理來信來訪、召開座談會、個別談話、調閱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核查領導干部報告的個人重大事項,就是在“風聞”中尋找蛛絲螞跡,為黨內反腐提供線索。再就是,巡視組的職責主要是發現問題,而不是像紀委那樣辦案——辦案還需要紀委監察部門按法律程序去辦,也就是,巡視是停留於“言事”層面。

  實際上巡視組並非新制,早已有之。公眾熟悉的很多大案要案,如陳良宇案,天津市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李寶金案,山西省委原副書記侯伍杰案,都源於中央巡視組在巡視工作中發現的蛛絲馬跡。隻不過巡視組過去行動都比較低調,公眾很少看到其身影。這種低調給了很多人一種錯覺,好像既有很多腐敗案都源於情婦反腐,或者源於網絡曝料,實際上多數腐敗案都源於紀委監察部門在日常監督中的發現和查處。這一次巡視組高調走上前台,以公眾看得見的方式去巡視,可能既是想改變公眾“反腐基本靠情婦”的錯覺,也是擴展“風聞言事”的影響,擴展獲知線索的途徑,與民間網絡反腐形成合力。更多的“風聞”途徑,才能更多地“言事”,也就是更多地疏通言路發現問題。

  中國的網絡反腐方興未艾,常有人用對立的視角來看待網絡反腐和紀委反腐,仿佛網絡每一次的曝光都是對紀委價值的否定,兩者仿佛是對立關系。其實不然,兩者是同一戰壕的朋友,共同的敵人是貪官污吏。巡視組應該擔負著一種凝聚紀委與網絡反腐資源的職責,紀委需要借助網絡反腐的人海資源和敏銳洞察,而網絡需要借助紀委的調查力和權威性。雖然網絡反腐勢頭很猛,但有時也會遭遇公信力的瓶頸,遇到了很多困境:一方面是曝了沒人理,另一方面是受到諸多反扑和公關力量的制約,還有假消息的困擾。這些需要借助紀委的合作推進。

  網絡反腐一直是公眾強烈的監督渴求下民間自組織的“風聞言事”,這些聲音需要巡視組去打撈。

  “風聞言事”的巡視組還肩負著其他很多職責,比如是對地方一把手監督的補充。中央巡視組的巡視對象主要是省部級領導干部,這個群體常游離於既有監督體制之外,很多地方的監督止於一把手,形成了一種水潑不進的穩定腐敗生態,需要巡視組這種外部監督打破“一把手無法無天”的鐵幕。

  網絡反腐破了“風聞言事”這個題,需要活躍的中央巡視組去深入解題。這是民眾的大幸,“老虎”和“蒼蠅”們的大不幸。(曹林)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