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博採眾長

曹菡艾:老外記者們的猶太家世

2013年06月05日09:24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另一個駐京記者安迪,他父親是美國著名腎病外科醫生,在紐約市和新澤西州行醫50多年,是美國腎透析和腎臟移植治療先行者和專家醫生,他曾工作的新澤西的醫院有以他命名的腎移植研究所,他也畢生支持慈善事業。

今年初看到《南都周末》曾有一期有關海外記者在中國的封面故事,包括《紐約客》駐京記者Evan Osnos (歐逸文)和其他著名資深記者。最近又看到歐逸文的訪談系列視頻,其中他談到最近幾年是外國媒體報道中國的“黃金時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外媒體派記者駐華,主要在北京和上海。這些老外記者在中國為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來自中國的聲音。上面說的對他們的報道中沒有提到的也是中國讀者大多不太知道的一個事實是,現在在中國,特別在北京,老外記者中很多是美國猶太人,他們包括 《紐約客》的歐逸文,《經濟學人》駐京記者Gady Epstein,《洛杉磯時報》駐京記者Barbara Demick,《新聞周刊》駐京記者Dan Levin 和前駐京記者Isaac Stone Fish 等等。在世界上猶太人著名的報人媒體人和媒體大亨一直很多,例如,Michael Bloomberg (彭博社的創始人和現任紐約市長),還有路透社和美國著名的新聞獎普利策獎,是猶太人多年前創立並以他們的姓 Reuter和Pulitzer命名的(順便說一下,1930-40年代到中國的外國著名記者中也有猶太人,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曾為《時代周刊》駐華記者,是一位后來加入中國籍的猶太人)。這裡我不講這些海外駐華記者的工作和報道內容,而是說說其中幾位駐京美國記者的猶太家庭歷史故事。

先說《紐約客》的駐京記者Evan Osnos (歐逸文)。他的父親Peter Osnos是美國著名記者、媒體人和發行人,曾擔任《華盛頓郵報》駐歐洲和東南亞的記者和編輯18年,還曾是著名出版社Random House (蘭登書屋)副總裁和發行人,負責過諸如克林頓總統、卡特總統和夫人、當時還不是總統的奧巴馬總統以及很多名人的書籍出版。他的父母,即歐逸文的祖父母,是波蘭猶太人。他們曾在1940年冒著無數生命風險,從納粹佔領的波蘭奇跡般地逃了出來,這也是一部最近美國出版的英文書Isaac'sArmy所記錄敘述的波蘭猶太人抵抗納粹歷史中重要內容。歐逸文的祖父,在當時德國佔領波蘭之前,是有相當地位的企業家﹔祖母是當時極少數的知識女性,是學生物化學的,她表姐繼承了開出版社的父業,成為當時波蘭和東歐最負盛名的女出版商。在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和佔領波蘭之后,歐逸文的祖父母,在抵抗侵略者不成后,帶著孩子(即歐逸文爸爸的哥哥,即他的伯父),很僥幸和萬幸逃離波蘭,后來輾轉到了羅馬尼亞,經過土耳其和伊拉克,最后到了印度孟買。在印度,歐逸文的父親於1943出生。他們全家四口,即歐逸文的祖父母和他的伯父及父親,於1944年乘坐軍隊的輪船,也是冒著極大危險,從印度跨越印度洋和太平洋,最后安全到達美國並從此定居。歐逸文的父親Peter在那本新書出版后說,他也是在最近才知道他父母和哥哥當年勇敢和歷險的細節。

《新聞周刊》前駐京記者Isaac Stone Fish (艾薩克)也有著不凡的家庭歷史。他的親戚在猶太人當代歷史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艾薩克去年底之前是《新聞周刊》駐京記者,今年回美國任《外交政策》的助理編輯。美國著名的實業家Dewey D Stone(杜威斯通)是艾薩克祖伯父。這位先人的傳奇是去年發行的一部記錄片The Dewey Stone Connection: From Exodus to Independence (杜威斯通關系:從大逃亡到獨立)的主人公。斯通在從1940年代開始直到他1977年去世,為以色列建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斯通是居住在波士頓的實業家。1940年,斯通曾聽了當時世界猶太復國組織的負責人也是后來以色列第一任總統Weizmann(魏茨曼) 在波士頓的演講,呼吁支持他們要為籌建中的猶太國建立一所研究大學。斯通此后也對以色列建國下定了決心,並為實現猶太祖國的夢想而努力。他利用自己的商業和社交關系以及他的實力在幕后幫助購買船隻和武器等為以色列建國作准備。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夕,美國杜魯門總統曾被美國國務院說服不支持以色列建國,決定不承認以色列。在此困境和危機時,由於斯通從中找人多方幫助,使得魏茨曼得以見到杜魯門總統,並說服了他讓美國支持以色列。后來斯通擔任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第一屆董事會主席。

另一個駐京記者安迪,他父親是美國著名腎病外科醫生,在紐約市和新澤西州行醫50多年,是美國腎透析和腎臟移植治療先行者和專家醫生,他曾工作的新澤西的醫院有以他命名的腎移植研究所,他也畢生支持慈善事業。1950年代,當以色列建國初期面臨巨大財政和其他各方面困難時,時任以色列總理發起以色列國家債券籌款,主要是在美國的猶太社區中為以色列獲得財政支持。當時安迪父親在紐約是其中積極的支持者和發起人,為以色列當時籌得了急需的資金援助。安迪自己除了當記者,在來中國前還曾業余拍攝過一部獲獎紀錄片,Four Seasons Lodge (四季旅店)。2006年,他報道過程中偶然聽說紐約州Catskill山附近的一個旅店有一群主要是來自波蘭的猶太人,他們都是第二次 世界大戰德國集中營的幸存者,二戰結束后來到美國。安迪得知后決定拍部電影,寫真記錄這一真實故事,作為后輩的猶太人,有責任有義務做這個公益。雖然他從未拍過電影,但在他的奔波說服感染下,找到了好萊塢著名電影攝影大師和其他各方電影技術人員,他用自己的積蓄並借錢,外加籌得的捐款,他擔任制片人兼導演和編劇,經歷三年辛勤努力,終於拍攝了這部影片,記錄了這群不同尋常的大屠殺幸存者,在他們大多八九十歲時生活中的一個既平凡又不平凡的經歷,紀錄他們的普通生活和喜怒哀樂。這是一部口述歷史的電影,包含了這些幸存者對當年集中營的記憶,更多的是他們如今的快樂生活和樂趣,更不乏猶太人特有的對生活的樂觀和信心。這是對美國猶太人的歷史的一個記錄,一個注釋,一個補充。隨著時間推移,影片將更加凸顯其歷史意義和價值。

這些海外駐華記者,天天報道新聞,描述新聞人物事件,視線和重點都放在別人身上,他們的名字時常也不被人記住,而同他們自己經歷和家庭有關的故事,他們更是很少或從不寫,其中故事也往往鮮為人知。

(注:本文轉載自“曹菡艾-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