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黃望蘇:劉志軍案,讓陽光照進“潛規則”的死角

2013年06月09日08:27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今天,原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劉志軍站上了被告席,法律的尊嚴再次得以彰顯,公開公正的審理和有效的信息披露無疑是民心所盼。

今天上午,原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劉志軍涉嫌受賄、濫用職權一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開庭審理。劉志軍從中國政壇消失了兩年零四個月后以“被告人”的身份回到了公眾視野中。此前,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在起訴書中以四個“特別”來形容劉志軍涉嫌受賄罪、濫用職權罪的嚴重程度。

劉志軍曾在民間擁有“中國高鐵之父”的名聲,也曾和鐵道部、高鐵捆綁在一起備受爭議,然而這三者此后的命運軌跡卻截然不同。鐵道部最終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實現了政企分離﹔高鐵的裡程還在不斷延伸,依然是中國崛起展現給世界的一張耀眼名片﹔而劉志軍卻成了中央嚴厲打擊貪污腐敗的大環境下,“從高官走向囚徒”的新典型。

我們不否認劉志軍在任內為發展中國高鐵事業所做的積極努力。中國高鐵從零發展到一萬公裡並非一帆風順,他“勤政”的身影也屢屢見諸報端。他自己說,從在鐵路起,就沒有在家過一天春節。的確,在其落馬的前十幾天,正值春運高峰,他在大江南北“添乘”檢查線路的照片幾乎每天都登在了《中國鐵道報》的頭版。

然而,“勤政”這張維持劉志軍“良好形象”的名片到了2011年2月“失靈”了。巨大的貪腐案讓他現了“原形”,而且牽出了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等一批在鐵路上身居要職的人物。

劉志軍落馬體現了中央有腐必懲的決心,也引起了更深層次的反思。改革開放以來,鐵路系統一直被認為是腐敗的高危區域,而“政企不分”導致的權力過於集中正是這些腐敗產生的溫床。從工程立項到招投標再到最后項目竣工,在壟斷而封閉的體制下,所涉及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深諳其道而經不起誘惑的官員和商人非法牟利的目標。

如今,鐵道部被撤銷可以視為鐵路系統改革一個新的起點。然而,預防和懲治腐敗對於整個中國來說仍然是個任重道遠的過程。我們希望每一個官員都能嚴格自律,知法守法,但這僅僅是希望,因為總會存在“為300%利潤敢犯任何罪行,甚至上斷頭台”的人。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讓官員“不敢”,更要“無法”觸碰高壓紅線。

從“不敢”到“無法”,這就要把反腐敗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它涉及權力的規范、權力的限制和權力的監督,這需要頂層設計。而改革權力關系的最終目的就是打破利益鏈條,為中國的發展釋放新的動力。

據稱,劉志軍曾經花巨資“打撈”身陷囹圄的手下愛將何洪達,但他最終沒能穿過法律的銅牆鐵壁。法律因此維護了尊嚴,伸張了正義。今天,劉志軍本人站上了被告席,法律的尊嚴再次得以彰顯,公開公正的審理和有效的信息披露無疑是民心所盼。而更可期盼的,是讓陽光照進“潛規則”的死角,陽光之下,不再有第二個劉志軍。

(黃望蘇,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到:

(責編: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