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王垚烽:粽餡“南北之爭”,爭的不止是咸甜

2013年06月13日08:28來源:紅網字號:

摘要:作為一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度,早就有人指出,中國南北、東西的文化差異甚至遠遠超過歐洲的某些民族、國家間的差異。

昨天是五月初五端陽節,與賽龍舟一樣火熱的,是網絡上關於“粽餡您是愛吃咸還是甜”的“南北之爭”。以長江為界,南方偏愛咸肉粽子而北方喜歡甜味粽子。民俗專家介紹,這與當地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比如皖南以及沿江居民本就愛腌制咸貨臘肉,所以他們做的粽子愛放咸肉,而北方棗子多,也愛甜食,所以多裹蜜棗粽子。(6月12日《安徽商報》)

與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豆腐腦“咸甜之爭”一樣,“粽餡大戰”注定也只是一場沒有輸贏的“口水仗”。無論你屬於哪一派,是愛吃咸還是甜的,投票、戰隊、論戰,除了鞏固你自己原先的口味認同,並不能改變對手的咸甜偏愛。可以預見的是,與賽龍舟一樣,等到端午節一過,這場“其興也勃焉”的“口味之爭”很快便會退潮,為其他新的網絡話題所取代。那時,你吃你的豆沙粽,我裹我的咸肉粽,南北兩派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但盡管如此,對於那種認為粽餡“南北之爭”純屬無厘頭鬧劇,是網友“閑的蛋疼”的觀點,我卻也並不能認同。事實上,從文化的角度看,無論是豆腐腦還是粽餡的咸甜爭論,無疑有助於喚起民眾對於各地風俗、口味差異背后的文化再思考。

作為一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度,早就有人指出,中國南北、東西的文化差異甚至遠遠超過歐洲的某些民族、國家間的差異。這種多樣性一方面奠定了中華文明五彩瑰麗的基色,成為國民文化自豪感的源頭﹔另一方面也令各地在日益頻繁的交流過程中,文化、風俗、口味間的齟齬和彼此不適感日漸凸顯。

當以辣著稱的湘菜、川菜異軍突起,橫掃“舌尖上的中國”,傳統八大菜系格局下的味覺多樣性便漸漸迷失在了火鍋的霧氣和辣味中。鑒於味覺的背后體現的往往是一城、一地、一域的獨特文化,這不能不令人對當前地方文化的保育前景表示擔憂。在某種意義上,粽餡的“南北之爭”,爭的與其說是味道上的咸甜,毋寧說表現的是一種對自身文化可能失落、式微的深深擔憂。

當然,這種擔憂不僅僅體現在味覺上,這些年,不時冒出的“普通話、方言之爭”、“本地認同與外來文化的沖突”,無一不是這種擔憂的體現。這不是一句“狹隘的地方主義”可以解釋過去的,一味批評所謂“土著”因循守舊、缺乏包容心更是對文化的某種偏見與誤解。

多種聲音,一個中國。沒有地方文化的爭奇斗艷,哪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事實上,即便是端午節,也並非隻有祭奠屈原這一個起源,對於伍子胥、曹娥的信仰崇拜,同樣不應為包括媒體在內的文化機構所遺忘。因為它不僅沒有影響端午的普及,相反擴大了端午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傳播。由此而言,對於粽餡“南北之爭”,圍觀者不妨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不屑,切莫輕率地將其定性為無聊的地域對壘。這樣,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讀懂這場嘴仗背后的文化意涵。

文/王垚烽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