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5日08:39來源:中新網字號:
摘要:將我國的城鎮化水平與國外相比較,試圖從中找出我國城鎮化之不足,是時下較為流行的一種分析方法。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做這種比較的人們忽視了中外“城鎮”概念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信息的不准確甚至結論的誤導。 |
中新網6月14日電 香港《文匯報》14日刊載《正確認識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經驗》一文,文章指出,中國在借鑒外國城鎮化經驗的同時,還要對自身城鎮化的特殊性作出充分認識。中國區分城市和農村的標准是土地的所有制形式而非人口聚集程度。在中國城鎮化過程中,要注意防止鄉村地區的凋敝,避免城鎮的無限擴張,避免城鎮的單一化和生態鏈遭受破壞。
文章摘編如下:
將我國的城鎮化水平與國外相比較,試圖從中找出我國城鎮化之不足,是時下較為流行的一種分析方法。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做這種比較的人們忽視了中外“城鎮”概念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信息的不准確甚至結論的誤導。
不同的“城鎮”定義
發達國家的“城鎮”概念跟我國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國對於城市和農村的區分實際上是以土地所有制的性質、而不是人口聚居的規模或密度為基礎的﹔當代發達國家則一般把居住人口的規模和密度作為規定城鎮的主要依據,把大都市地區內各類居住點的人口都統計為城 鎮人口。
比如,按照美國的標准,一個地區的聚居人口達到2,500人以上,而且大部分人從事非農業生產,即稱作城市﹔法國和德國把聚集人口超過2,000 人的地方作為城市,澳大利亞的統計標准是,一個地區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200人、人口規模在1,000人以上就是城市﹔英國把除獨立居住的農戶以外的所有聚居點都稱為城市地區,居住在城市地區內的哪怕僅幾十人的村庄居民點都被認為是城市人口。
顯然,我國對城鎮的定義和對城鎮人口的統計方法明顯不同,我國統計的城鎮人口與其他國家的城鎮人口之間很難做准確的比較。如果按照與發達國家相近口徑的“城鎮”概念來計算,我國的城鎮人口比率實際上不止50%左右。可見,簡單地以國外為參照標准來討論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率是高還是低是沒有意義的。
值得重視的經驗
弄清楚國外有關“城鎮”的概念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在發達國家的城鎮化過程中,無論是人少地多的國家還是人多地少的國家,基本上都沒有出現過人為地大量“遷村並點”的現象。恰恰相反,在進入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階段,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對鄉村地區的中小聚落作為城鎮來加以保護和發展。對於高度工業化、城鎮化的地區而言,以下經驗很值得重視:
將傳統的農村居民點納入城鎮型小區的體制,保障各類居民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完善,使各類居民點擁有同等的生活條件水平,防止人口的過度流動和鄉村地區的凋敝。
以農田、森林等綠色空間的保護制度與政策,構造出限制城鎮擴張的“藩籬”,防止城鎮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觀的無限蔓延。
以中心城市的產業向外擴散,形成許多郊區或鄉村的新興工業區和聚居區,防止中心城的多重“爆炸”和區域差距的繼續拉大。
小城鎮的重要地位
以千百人口到千百萬人口規模不等的各類規模城與鎮,自然地形成了多種多樣、多姿多彩、多點相連的城鎮網絡,避免城鎮的單一化和生態鏈遭受破壞。
其中,小城鎮在城鎮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並以各式各樣的專業特色構成了小城鎮類型的多樣性。比如有農業鎮、工業鎮、礦業鎮、旅游度假鎮等。德國黑森州的兩萬人口的吉森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大學鎮,吉森大學的空間是開放式的,大學就是城市,城市就是大學。法國巴黎遠郊的朗布依埃市是以國家元首行宮和國際活動為特點的小城鎮。
(張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