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田文林:如何辯証看待內賈德時代

2013年06月17日08:27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以斗爭求和平”,八年下來,美國對伊朗動武的聲音日漸稀疏。換言之,伊朗的安全環境不是變壞了,而是變好了。西方經濟制裁,不過是奈何不得伊朗之后的“次優選擇”。

伊朗總統大選結果15日出爐,魯哈尼以50.7%選票勝出。在伊朗權力即將進行新舊交替之際,如何評價內賈德執政八年,涉及基本原則和方向。

在此次總統競選中,多名總統候選人(包括魯哈尼)指責內賈德的外交內政。如果僅就經濟指標看,內賈德執政時期可圈點之處似乎不多。內賈德2005年剛上任時就面臨高通脹率、高失業率等問題。但八年下來,這些問題非但沒有根本改善,反而有局部惡化傾向。

然而,僅僅從經濟指標角度考察領導人業績,實際是一種“賬房先生式”的線性思維。國家的安全與和平,猶如空氣與水一樣,存在時眾人絲毫不覺,一旦失去則倍感珍貴和重要。衡量一國領導人業績好壞,首先是看其是否使國家變得更安全了,其次才是民眾生活是否進一步改善的問題。

這個問題對伊朗尤其重要。伊朗能源儲量居世界第二,又扼守霍爾木茲海峽這一世界能源通道,加上伊朗是中東為數不多敢於對美國說“不”的國家,這使伊朗的安全威脅問題,遠比世界任何國家都要嚴峻得多。2005年內賈德上台執政時,小布什政府剛剛打完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並明顯將伊朗列為“下一個”打擊對象。美國軍方也制訂多個具體軍事打擊伊朗的計劃。當時伊朗的生存環境前所未有凶險。然而,由於內賈德

“以斗爭求和平”,八年下來,美國對伊朗動武的聲音日漸稀疏。換言之,伊朗的安全環境不是變壞了,而是變好了。西方經濟制裁,不過是奈何不得伊朗之后的“次優選擇”。

光有正面教材,沒有反面教材,不足以說清楚這個道理。同樣是在中東,同樣是產油國,伊拉克和利比亞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當年的薩達姆和卡扎菲,看似都是風靡一時的中東風雲人物,但它們面對西方打壓步步退讓,相繼主動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求西方認可和好感。但到頭來,兩國都面臨國破家亡的悲慘命運。由此也再次驗証了一個朴素道理:越怕鬼就越有鬼﹔越示弱越容易遭欺負,越是敢於反抗,越能逆境圖存。

核問題也是如此。2005年內賈德剛上台時,伊朗核計劃尚處在非常初級的鈾轉化階段,根本談不上提煉濃縮鈾的程度。而且,由於西方國家施壓,伊朗核計劃已暫停兩年多,何時啟動難以預料。而在內賈德執政八年期間,伊朗已建立較為完整的核循環體系,能自主生產20%的濃縮鈾。這不僅僅是核計劃的問題,而且還涉及一個基本原則。內賈德深知,美國抓住伊朗核問題不放,不過是遏制和削弱伊朗的借口和手段,因此一旦在核問題上示弱,美國馬上會得寸進尺,迫使伊朗做出新的讓步。他曾說:“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美國就會提出人權問題。如果人權問題解決了,他們可能又提出動物權問題。”正因為認識到無原則讓步的危險性,伊朗才在核問題基本立場上寸步不退,為自己增添斗爭籌碼。

總結歷史是為了昭示未來。客觀評價內賈德的執政理念,不僅對伊朗新總統有借鑒意義,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也不無裨益。▲(作者田文林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