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博採眾長

春風楊柳:中國唯一能打遍全美的DF41出事了?

2013年06月18日13:55來源:新浪博客字號:

摘要:戰略之頁稱,東風-31導彈已經研制了20多年,12年前首次進行成功發射。

  【環球網綜合報道】美國戰略之頁網站近日報道,中國於12月7日試射一枚車載機動型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這是四個月內的第二次測試,意味著東風-31A經過二十年的坎坷后終於成熟。17年前,中國開始裝備東風-31導彈。這是中國第一種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超過8000公裡),大致相當於美國30噸級“民兵”I型導彈(1962年服役,射程9900公裡)。東風-31導彈重41噸,長20米,直徑2.25米。這種導彈可通過潛艇、陸基發射井和公路機動發射車發射。一般人見到的東風-31導彈都是安置在運輸-起豎-發射一體(TEL)車上。在偏遠地區駕駛這種車輛沿著專門的高速公路機動,要比加固型導彈發射井的抗打擊能力高很多。改進型東風-31A可攜帶更多的彈頭(多至5枚),具有更遠的射程(達到12000公裡,可覆蓋美國大部分地區)。

戰略之頁稱,東風-31導彈已經研制了20多年,12年前首次進行成功發射。據信,它現在已經具備了可靠而精確的制導系統,以及可以攜帶多枚50千噸當量核彈頭的第三級。目前中國隻裝備了十幾枚東風-31導彈,以及十幾枚東風-31A導彈。其中一部分瞄准的是俄羅斯的歐洲部分。

去年7月,中國測試了可攜帶多枚彈頭的新型東風-41導彈。很明顯,東風-41導彈的末級可攜帶3至10枚彈頭。東風-41導彈並未進行公開展示,但是中國人大都擁有手機,很多人將東風-41導彈的照片上傳到了網上,這才有了東風-41導彈的照片。東風-41導彈在研制過程中似乎遇到了很多問題,以致於生產數量很少,裝備數量就更少了(不到12枚)。東風-41導彈是中國唯一一種能夠覆蓋美國全境的洲際彈道導彈。

3年前,中國宣布自己的核彈道導彈不瞄准任何國家。與大多數國家一樣,中國拒絕透露自己的核導彈瞄准誰。中國的大部分導彈射程隻能覆蓋俄羅斯和印度,以及其他周邊國家。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核導彈無疑對准的是俄羅斯(蘇聯),因為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兩國關系非常緊張。但是當1991年蘇聯解體后,更小的俄羅斯對更富有的中國變得友好多了。中印關系也曾一度升溫,但過去十年中又跌回冰點。

戰略之頁稱,中國擁有超過400枚的核彈頭,大都安裝在彈道導彈上,其中隻有幾十枚能夠打到美國。其中包括老式(或已接近退役)的東風-5,較新的東風-31A和東風-41。過去20年中,中國大概擁有24枚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它們的唯一任務就是打到美國。由於可靠性和維護保養方面的問題,具備作戰能力的導彈並不多。美國在阿拉斯加部署了18部洲際彈道導彈攔截導彈系統,它們是為了攔截朝鮮導彈,但是也能夠摧毀大部分發射到美國的中國導彈。現代化的制導系統能夠迅速(一小時內)為瞄准新目標編程,因此導彈不攜帶任何瞄准信息沒有太大關系。而採用液體燃料的東風-5導彈進行發射前需要做很多准備工作,容易被間諜衛星發現。東風-5將會被採用固體燃料的東風-41所取代。這種導彈由專門的卡車進行運輸、起豎和發射。東風-41導彈射程15000公裡,能夠覆蓋美國全境。導彈的第三級攜帶3至10枚彈頭,每枚彈頭當量為100千噸。東風-41類似於美國36噸級“民兵”III型導彈(設計於20世紀60年代,后來經過了很多改進)。

中國很擔心印度的威脅,但是中國擁有更多射程近的彈道導彈,例如東風-21,足以應對威脅。中國於1999年開始裝備東風-21導彈,現在已經裝備了100多枚,其中大多為常規導彈。這種導彈射程超過1800公裡,可攜帶300千噸當量的核彈頭,採用的是15噸的兩級固體燃料火箭。從西藏發射的話,東風-21導彈能夠覆蓋印度大部分目標。

中國還擁有一種名為巨浪-2的潛射彈道導彈(SLBM)。這種導彈還有很多問題,攜帶這種導彈的核潛艇也有不少問題。42噸的巨浪-2導彈射程8000公裡,如果攜帶它的094核潛艇在夏威夷或阿拉斯加附近巡弋的話,那它能夠攻擊美國任何目標。每艘094潛艇可攜帶12枚巨浪-2導彈,一般認為巨浪-2導彈是42噸級陸基型東風-31導彈的海軍型。巨浪-2導彈可能在3年前服役了,但是試射一直沒有成功。中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從來沒有進行過戰斗巡航,因為這些潛艇的可靠性不佳。

據信,中國三分之二的核彈頭是導彈彈頭,其中大多安裝在東風-21上。一般來說,核彈頭要單獨存儲,隻有在真正使用或偶爾的訓練演習時才會與導彈結合起來。

(注:本文轉載自“春風楊柳-新浪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