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9日10:43來源:觀點中國字號:
摘要:“錢多堆不出好電影”是一種啟蒙,而啟蒙的落地就要求電影人抗拒浮躁和抵制功利。 |
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好萊塢名導奧利弗?斯通無疑是最耀眼的一顆海外明星。談及近些年好萊塢片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斯通有點不屑。在他看來,引進的大片是最糟糕的電影,多數是如《超人》之類的“爆米花片”。“法國有很多好的電影都引不進來,大制作是空的靈魂,錢多堆不出好電影,要有愛的故事,有人的內心,這樣才能把東西方聯結在一起。”斯通說。(《深圳商報》6月18日)
電影是當代社會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但是,當下社會各界對電影的詬病頗多,連著名導演本身也是詬病連連,正如斯通所說“引進的大片是最糟糕的電影,多數是如《超人》之類的爆米花片”。盡管什麼是好電影,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是,“錢多堆不出好電影”,從本質上看,卻是一個常識,對中外電影人都適用的常識,但是,在我們這裡,顯然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啟蒙。
經常聽到的議論是,某部電影是大投資,某部電影缺少資金,恍惚間,金錢成了電影品質的決定要素,盡管離開了投資,電影就無法生存,但把投資的多與少,與電影品質挂鉤,甚至把起當成是唯一決定因素,實在是一種偏頗。甚至我們可以認為,投資僅僅是一部電影能否順利生產的前提罷了,而與電影品質無關系,總不能認為投資少的都是壞電影,投資多的都是好電影吧?
就我國來說,“電影廣告植入不要臉”、“電影跟風——流行什麼就拍什麼”都是弊病的顯現,但是,又有不少導演把這些問題看作是投資多少的問題,這未免顯得有些吊詭,甚至有一些諷刺的意味。
“錢多堆不出好電影”啟示我們要反思電影界的媚俗化與粗鄙化現象。無須否認,媚俗化與粗鄙化在電影文化中日益蔓延和滲透,已經成為過電影的一種病症。近年來,在電影界,部分電影作品淪為了經濟和利益的附庸,嚴重喪失了精神境界追求的倫理底線。但是,這些問題都被投資問題遮蔽了,甚至都歸到了“錢多錢少”的問題上。
“錢多堆不出好電影”是一種啟蒙,而啟蒙的落地就要求電影人抗拒浮躁和抵制功利。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當代審美文化是以商業價值為目標的消費性文化,而過度的商業追求使其成為一種不折不扣的媚俗文化,電影業並不例外。米蘭?昆德拉指出:“媚俗者對媚俗的需要:這是那樣一種需要,即需要凝視美麗謊言的鏡子,對某人自己的映象流下心滿意足的淚水。”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很多導演便將粗疏淺陋的流行趣尚奉為最高律令,迷失在世俗的層面裡而無法自拔。他們主動丟棄了嚴肅和高雅,失落了道德和理想,自甘成為媚俗和功利的犧牲品。如此以來,斯通眼中的好電影標准——“有愛的故事,有人的內心”——還能存在嗎?
“錢多堆不出好電影”是對電影缺少靈魂的聲討。電影人不能為了追求商業利潤一味地迎合低級趣味而進行粗制濫造,也不能以投資多少來逃避自身的責任擔當,相反,應重申審視好電影點判斷標准,進而把電影作為藝術品而非僅僅是商業品貢獻給公眾。
“錢多堆不出好電影”,電影人聽到了嗎?
原題:“錢多堆不出好電影”,還需要再啟蒙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