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0日08:44來源:京華時報字號:
摘要:但當人們面對以往曾經出現過的,出手相助反被訛詐的事例,卻也實在意緒難平,那怎麼辦呢? |
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做人的根本。在助人、救人的過程中,我們也是在“救自己”,以求得個人內心的安寧。
昨日北京市區某路口人行橫道處,一七旬老人推車經過時不慎摔倒。由於老人年事已高,摔倒后一時竟被所推的自行車壓著起不來身。好在身旁有位姓王的先生出手相扶,老爺子才得以“擺脫困境”﹔與此同時,其他路人見狀也紛紛上前欲提供幫助。
媒體刊發這條消息時還配發了圖片。照片不大卻很傳神:主角——老人和壓著他的自行車居中,老人半倒著,在一位先生的攙扶下正欲起身,身前的自行車筐內,東西買了不少。真正傳神的是幾位旁邊路人的神態——都是一副“躍躍欲試”要出手的樣子。尤其是那位正騙腿下車的女士,動作指向性強不說,眼神似乎還與老人有所交流。有圖有真相,還有一個簡單的標題:扶一把。
不過話說回來,要在早先,這事能算新聞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但如果您了解或是聽說過近些年時常發生救助老弱反遭敲詐的事例,就不能不為當時在現場的幾位路人叫聲好。畢竟,誰也不願意因為幫助別人而惹上麻煩,而且,當時肯定也沒人向他們保証:這老爺子不會訛上他們。但幾位還都是那麼做了,做得那麼習慣而自然。由此,扶一把的舉動看似簡單平常,傳遞的卻是民族傳統的美德,所謂日常生活中的正能量,大概也就是這麼檔子事兒。
時下,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不僅對社會各界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在道德建設和倫理是非等問題上,給人們提出了新的考量。也許對很多善良的人來說,遇人有難出手幫一下、扶一把,已經習慣成自然,無須做任何考慮。
但當人們面對以往曾經出現過的,出手相助反被訛詐的事例,卻也實在意緒難平,那怎麼辦呢?我們總不能因為曾經出現過的此類種種“惡心”,而放棄自己內心善意的召喚吧。換句話說,也不是所有被救助的老人,都會如此“糊涂”。想了想,還是那幾句老話,一是,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做人的根本﹔二是,在助人、救人的過程中,我們也是在“救自己”,以求得個人內心的安寧。
至於那位並沒“糊涂”且向眾人連聲道謝的老爺子,我也有個建議:以后家裡這採購的活兒,您最好給推了吧,實在離不開您操辦,您也別騎車而改個小拉車吧。您瞧您車筐裡的那一大堆,饒是我比您小20來歲看著都眼暈。
本報特約評論員 劉乃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