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王垚烽:呵護“太空課堂”激發的科學好奇

2013年06月21日09:42來源:紅網字號:

摘要:“太空課堂”激發的科學好奇畢竟隻能維持一時,成為航天專家需要漫長而艱辛的轉眼與探索。

6月20日上午,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為全國青少年成功進行了太空授課。在大約40分鐘的授課中,航天員完成了太空質量測量、太空單擺運動、太空陀螺運動、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等實驗,並通過視頻通話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新華社稱,太空授課活動傳遞出“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精神”的理念,體現了航天工程直接為國民教育服務的功能。(6月20日央視、新華社)

真的很羨慕今天的中小學生,相比我們這些讀著《十萬個為什麼》,靠著圖片和文字想象太空的一代來說,他們小小年紀就有幸親眼目睹太空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無論是參加地面課堂,還是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這勢必激發當代青少年崇尚科學、熱愛航天、探索未知的熱情與夢想。說不定,多少年以后,某位航天領域的專家在回首往事時會說,當年我就是看了“太空課堂”而矢志投身科學事業的。

不過,“太空課堂”激發的科學好奇畢竟隻能維持一時,成為航天專家需要漫長而艱辛的轉眼與探索。如何將這種對科學的好奇精神長久的保持下去,轉化為青年人探索未知的科研激情,進而成為他們的終生志業,這或許是“太空課堂”留給我們最大的思考。

當今社會,民眾科學知識的獲取、科學精神的培養,主要依賴書籍、網絡與課堂這三種渠道。遺憾的是,從現狀看,它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問題。先說科普書籍。由於寫科普書籍對科學家評職稱、評獎等沒有幫助,同時,部分科學家心底覺得科普作品是小兒科,不屑寫,從而導致科普作者數量匱乏、斷層厲害。受此影響,“一本《十萬個為什麼》支撐科普市場50年”的問題至今仍未得到徹底改變。

再說網絡。相比傳統書籍,網上的科學知識可謂包羅萬象、樣式俱全。只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把關與篩選,各種偽科學、假消息同樣充斥其間,以致呈現出“科學與迷信齊飛,真相與謠言一色”的混亂狀況。青少年由於不具備專業的辨別能力,極易為各種假消息、偽科學所誤導,甚至誤入歧途。至於課堂教學,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應試化。它令原先生動、豐富的科學知識變成了枯燥、死板的知識點。做不完的試題、背不完的定理,麻木了多少對於宇宙奧秘、未解之謎的好奇心?澆滅了曾經縈繞多少人心頭的太空夢、科學夢?

誠如女航天員王亞平所言,“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所以需要不斷地專研、探索﹔作為載人航天的后來者,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實踐剛剛開始,因此呼喚更多青年人投身航天航空的科研事業。一堂別開生面的“太空課”,固然能夠傳遞“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精神”的理念,但中國航天要想走向明天,更重要的在於呵護青少年對於科學的好奇精神、提高公民的整體科學素養。這方面,我們應該反思、改進的還有許多許多。

文/王垚烽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