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3日10:24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從斯諾登數次爆出“猛料”看,他的手法很有策略性和針對性,似乎是有選擇性地“放火”——向美歐民眾、出逃路途國家與地區以及美國的盟國爆料,使美國政府陷於全球輿論指責和承受政治道義壓力。 |
“棱鏡門”事件發生至今已近一個月,斯諾登本人及他的持續爆料繼續牽動著全球的目光。他從夏威夷潛入至香港,再飛到莫斯科滯留機場,又拒絕俄允其避難條件,並向21個國家提出庇護申請,最終能在何處得以避難令人關注。而他揭露“棱鏡計劃”秘密監控的對象內容,由美國本土轉到中國香港和內地,又指向英國、俄羅斯和“G20”峰會。
近日,德國《明鏡周刊》據斯諾登提供的絕密資料披露,德國和歐盟也是美國安局網絡通訊監控的重要目標。報道稱,NSA每月監控德國5億個語音、電郵和短信,日均1500萬通電話、1000萬組網絡數據,把德國與中國並列為“第三級伙伴”,可隨時對德網絡發動攻擊。歐盟總部及駐華盛頓和紐約辦事機構的內部電腦和電話通訊系統也遭NSA的入侵、竊聽和監控。此事令德國政府與歐盟“震驚”和“嚴重關注”,以暫停歐美自由貿易談判要挾,逼迫美國政府作出交代。
從斯諾登數次爆出“猛料”看,他的手法很有策略性和針對性,似乎是有選擇性地“放火”——向美歐民眾、出逃路途國家與地區以及美國的盟國爆料,使美國政府陷於全球輿論指責和承受政治道義壓力。據說他還將攜帶的機密資料“備份”、“加密”,並發送給若干人士,一旦自己遭遇不測,就將全部資料曝光。“棱鏡門”事件已把奧巴馬政府“燒”得焦頭爛額,陷於尷尬被動、四處滅火的境地。分析來看,這一事件給美國造成“五個不利”的影響:
第一,打擊和挫傷了奧巴馬政府的國內與國際形象和聲望,尤其是引發美民眾對反恐、國家安全與公民隱私保護、網絡自由保障兩者問題的高度關注和爭議。
第二,兜出了某些外人不知、非常神秘的“家底”和鮮為人知的監控做法,令美國政府難堪和相關機構“蒙羞”。無怪乎美高官、政要會異口同聲譴責斯諾登的“違法”和“叛國”的行為,吊銷其護照,並接連向有關國家施壓,要求將其引渡,發誓要把他緝拿歸案、進行審判。
第三,損害了美與盟國的信任和網絡安全合作關系。但是,作為盟友,美政府會就爆料的內容竭力向歐盟等國進行私下解釋、澄清和安撫,造成的損害程度應是有限的,不能被夸大。
第四,美國在國際上一直高調宣揚和捍衛所謂“網絡自由”原則的道義形象受到嚴重質疑。美國一方面要求世界其他國家開放互聯網、保障網絡自由與人權,另一方面則肆意入侵和監控世界許多國家的網絡通訊活動,不得不使世界各國對美國的論調與做法產生疑惑和保持警惕。美國要挽回和改善其國際形象,將頗費時日。
第五,美國意欲在全球網絡空間推進其政策、主張和規則將會受阻。2011年奧巴馬政府向世界公布了美國首份《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繁榮、安全和開放的網絡世界》報告。它闡述了美對國際網絡空間的“七項政策”,勾劃出一幅全球互聯網發展與安全的“美式藍圖”。“棱鏡門”丑聞的發生,使世界各國與國際社會對美國試圖主導國際網絡空間的政策意圖產生提防,強化自主維護本國網絡空間安全迫切性和促進全球互聯網治理民主化的呼聲。
一直叫囂別國“網絡威脅”的美國這次可算是“賊喊捉賊”了一把。這面“棱鏡”讓這個世界網絡霸權國無法再理直氣壯,其肆意入侵與監控別國網絡的行為才是真正的網絡攻擊。
斯諾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涉及到國家主權、安全和國際關系的問題,而“網絡自由”和揭密者的“人權”問題則變得次要。互聯網是“有國界的”,這一點在該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証明,不應再有所懷疑。
(俞曉秋,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高級顧問,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