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3日16:21來源:紅網字號:
摘要:另一方面,如今的電影界,不管是電影市場還是電影批評研究學界,但凡出現觀眾支持“爛片”的現象,所有的矛頭必將指向“無知的觀眾”、“審美情趣低下的觀眾”。似乎電影觀眾就是低俗電影產品的靶子,沒有任何的審美能力。 |
自6月27日上映的郭敬明導演作品《小時代》,上映僅4天,票房就已超過2.6億元,如此高調的開局在國產電影中排名第三,僅次於2012年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和《畫皮2》,但不同於后兩部電影,《小時代》的爭議之聲也隨著票房的上漲而愈加刺耳。
《小時代》首映場約1900場,觀影人次22萬,票房740萬人民幣,超過此前《畫皮2》所創造的419萬國產電影首映記錄,同時也是目前內地2D電影的最高首映場記錄。但伴隨票房一路飄紅而來的不是喝彩聲,而是主流電影市場代表人物、權威影評人以及電影界學者對《小時代》的抨擊和抵制。知名影評人周黎明在電影上映的第一天便以“毫不掩飾的欲望”狠批《小時代》裡呈現出的消費主義和赤裸裸的物欲。而北京普思投資董事長、萬達集團董事王思聰更是直接在微博中發表“《小時代》愛好者請主動取消關注”的博文,此條微博竟先后被轉發七萬七千余次。
兩極分化的口碑使得《小時代》的支持者與抨擊者形成對峙。評價《小時代》劇情狗血和價值觀扭曲的人士甚至將郭敬明的粉絲與《小時代》的喜愛者稱為“腦殘粉”。正如7月1日人民日報刊發的李智勇文章《致我們正在發光的青春》中提到的,“贊美《小時代》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腦殘粉的帽子隨時都能戴上。”可試問,喜歡《小時代》和走進電影院觀看支持《小時代》的觀眾錯在哪裡?
縱觀“反郭敬明”一派的觀點無非是電影的劇情浮夸、遠離現實,電影中呈現出的奢華場景和主人公穿著,充滿拜金和奢靡氣息,因此認為電影不值一提,甚至傳遞錯誤的價值觀,並將“挺郭敬明”者定義為沒有辨別能力、不懂電影藝術、純粹追求電影視聽享受的“腦殘觀眾”。可是,作為普通的電影觀眾,難道花幾十塊錢走進電影院,不應該追求美的享受嗎?
觀眾不是端起架子的學院教授,亦不需看懂電影裡長鏡頭的運用、場面的調度、光線的處理等等。在電影產業化的今天,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無一不把電影當作產業來運營。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在1895年於法國誕生之時便注定了產業的基因。而觀眾掏腰包支持自己喜歡的電影產品,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如今的電影界,不管是電影市場還是電影批評研究學界,但凡出現觀眾支持“爛片”的現象,所有的矛頭必將指向“無知的觀眾”、“審美情趣低下的觀眾”。似乎電影觀眾就是低俗電影產品的靶子,沒有任何的審美能力。可試問,作為專家學者和電影產業的領頭者,你們耐心而又真心地培育過觀眾的觀影習慣嗎?那些整天喊著當前國內電影觀眾審美素質較低,振臂要加強電影觀眾藝術素養培育的人,你們都做了些什麼?每當新片上映,原本代表著藝術水准的權威電影批評學者,因小恩小惠而轉筆鋒,成為電影營銷的重要一環﹔而電影產業的“商人”們,難道不亦是用暴力、情色等無所不用其極來刺激觀眾最本能的神經嗎?且美其名曰“投觀眾所好”。既然電影界的大佬們本身沒有做出為電影觀眾代言和提高觀眾欣賞水平的積極行動,你們又有什麼資格站在高處評斷電影觀眾無知和無趣呢?
面臨當前的“文化危機”,知識精英們對電影文化,特別是電影文化對青年一代的影響保持謹慎態度,這無可厚非。在此也並不是為《小時代》搖旗吶喊,因為電影的確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可無論是情節還是所體現出的風格或是對生活的觀念,斷不可因為主角們身上的衣著、身份地位便貼上“價值觀”的標簽,而以觀眾對電影的態度來劃分對壘,甚至是區別價值觀念和審美水平,更是極其荒謬的做法。
文/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