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龍之夢:一旦開戰中國必毀日本14個城市

2013年07月11日14:14來源:新浪博客字號:

摘要:自去年日本非法“國有化”釣魚島以來,中日關系一直持續緊張,日本民間多次幻想中日開戰景象,連日本媒體也跟風炒作戰爭開打。

  中俄軍演正在日本海如火如荼的進行,800公裡以外,美日戰機也在緊張演練,日本更是放話全程監視中俄演習。

  自去年日本非法“國有化”釣魚島以來,中日關系一直持續緊張,日本民間多次幻想中日開戰景象,連日本媒體也跟風炒作戰爭開打。

  現代戰爭和二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設想一下,假如日本在釣魚島打響第一槍,中國必將反擊,那麼日本哪些城市將成解放軍的打擊對象呢?下面就給大家簡單盤點一下解放軍必須用導彈飽和式毀滅性打擊的日本14個大城市資料:

  第一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東京

  東京是日本首都。位於關東平原南端,東京灣的西北岸。人口840萬,包括郊區人口為1189萬多,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業以印刷、橡膠制品、皮革制品、精密儀器等最發達。  

  用二炮導彈毀滅性打擊東京,而且可癱瘓日本部分主要工業體系。

  第二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大阪

  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64萬。為大阪工業區的核心,以機器、化學工業為主,造船、石油化學工業也很發達。附近有衛星城10余座。

  大阪市位於日本本州西部,日本第二大城市。坐落近畿平原,面臨大阪灣。大阪城已成為日本的經濟中心,如今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工商業城市。工業生產規模及其產值僅次於東京而位居全國城市第二位,擁有以鋼鐵、機械制造、金屬加工為主的重工業和以紡織、印刷、食品、造紙和化工為主的輕工業。

  大阪市如今大阪不僅為日本第二大城市、亦為世界前十大都市經濟體之一。

  第三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名古屋

  名古屋人口209萬。工業發達,年產值僅次於東京和大阪。

  毛紡織和陶瓷工業居全國首位。橫濱:人口277萬。日本最大海港之一,是東京的外港。對外貿易額約佔全國1?4。

  名古屋過去是尾張德川的城下町。因為它是中部地區的商、工業,交通的中心地,而且位於東京和京都的中間,所以又被稱作中京,並設有中京工業核心地帶。現任市長河村隆之。該人一直否認南京大屠殺真相。

  第四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京都府

  京都府人口148萬。日本的故都和著名的文化、游覽和工業城市。以出產絲織品、藝術陶瓷器及其它手工藝品著名。著名的旅游勝地,體現最傳統的日本風情。

  京都府位於日本本州島的中部,近畿地區中央以北,北瀕日本海,東接福井縣、滋賀縣、三重縣,南鄰奈良縣,西與大阪府、兵庫縣接壤。也是離中俄此次軍演最近的地方之一。

  京都府是人口較多的自治體之一,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征之地。古都京都是根據歷來王朝文化中盛行的日本式唯美意識所構建的。以神社、佛閣等歷史建筑物、庭院、繪畫、傳統活動、京都料理為代表,被稱為“千年古都”。

  第五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神戶

  神戶人口136萬。是日本最大海港之一,是大阪的外港。對外貿易額約佔全國3?10。工業以造船為主。

  神戶,日本國際貿易港口城市、兵庫縣首府神戶,位於日本四大島中最大的一個島——本州島的西南部,西枕六甲山,面向大阪灣,它的存在已有千年歷史,而城市和海港建設的規模和速度跨入世界之冠,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神戶是日本最美麗、最有異國風情的港口城市之一。神戶地處綠茵蔥郁的六甲山國立公園和碧波蕩漾的瀨戶內海之間,背山面海,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溫暖,四季分明。

  1981年世界第一座人工島——港島人工島和后來的六甲人工島的竣工,加以21世紀復合城市的創建、世界最長的吊橋——明石海峽大橋的開通,都展現了未來都市神戶的風貌。

  第六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北九州

  北九州人口106萬。扼下關海峽,由門司、八幡、小倉、若鬆、戶(火田)等市鎮合並而成,為九州北部重要的工業區和交通中心,門司有海底隧道(長3490米)與對岸下關相通。

  北九州是位於日本福岡縣的一座城市,因地處日本九州島的最北端而得名。面積488.78平方公裡,人口97萬,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是日本主要的工業城市和港口城市。與世界80多個國家建立了航運關系。

  工業發達,以鋼鐵、化學為主,還有機械化工、食品加工、陶瓷等產業。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北九州市在城市建設、環境治理方面也有顯著成績,是受到聯合國表彰的治理環境典型城市,現任市長北橋健治。

  第七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橫須賀

  橫須賀人口42萬。位於東京灣西南岸的三浦半島,扼東京灣口。工業以船艦制造為主,還有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

  橫須賀是一個位於日本神奈川縣南東部三浦半島的城市中部東岸,北緯35°18′,東經139°40′。人口42萬(1981)。北鄰橫濱,扼東京灣口,為首都東京的門戶。東側海岸為東京灣,西側海岸面對相模灣。

  由於橫須賀市處於東京灣入口,使得橫須賀市成為一個繁榮的軍港都市。日本的海上自衛隊、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司令部等都設立於此。

  人口數在神奈川縣內位於橫濱市、川崎市、相模原市之后,排名第4位。這裡歷史悠久,地理優越,是軍事要地。

  第八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札幌

  札幌市人口為162萬。北海道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鐵路樞紐。工業以食品加工和印刷為主。城西35千米的小樽為其外港。

  札幌市是一個位於日本北海道道央地區的都會城市,為全日本人口第五多的城市,也是日本的政令指定都市之一。

  由於札幌市是北海道政府(道廳)以及石狩支廳辦公室所在地,因此也成為北海道的行政中樞。

  第九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北海道

  北海道的總面積為78,500平方公裡。約佔日本國土的1/5強,其大小約為東北六縣加上枋木及茨城兩縣之面積。

  北海道,日本一級行政區,位於日本最北端。由北海道島和附近的利尻島、禮文島、奧尻島等小島組成,約佔日本國土面積的22%。森林覆蓋面積佔其總面積的70%以上,人口密度極低,全年氣候寒冷、冬季漫長。

  北海道是日本的游覽勝地之一,也是日本的糧食基地之一,小麥、馬鈴薯、大豆、乳牛與牛乳產量居日本全國最前列,木材產量、捕魚量居日本首位,礦產資源豐富,為日本最重要的煤炭產地。

  第十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沖繩

  搭飛機抵達沖繩,它的門戶是那霸機場。東京以及本州、九州的15個都市,都有直達班次。另外,往沖繩各島的航空路線也以那霸機場為起點。

  沖繩縣歷史上一直為中國藩屬國琉球群島,處於日本九州島和中國台灣省之間,1879年被慣於侵略擴張的日本武力佔領,遂滅國並被日本改名為“沖繩”。

  二戰后成為美國非法托管行政權的日本的海島縣,以沖繩諸島為中心,由宮古諸島?八重山諸島等島嶼組成,眾多小的島嶼沿中國大陸圍成一個弧線,土地面積佔日本總面積的0.6%左右,在47個都道府縣中位於第44位。

  富有獨特的自然環境,除了具有東南亞、中國、日本的民俗風情建筑外,較日本本土更具有獨特的美式風情,有“日本的夏威夷”之稱,是空手道的故鄉。

  氣候溫暖宜人,是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地區。經濟以旅游業最為發達,由於處在太平洋的大陸架上,其附近水域魚獲豐富,漁業為沖繩人多從事的行業。

  第十一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福岡

  福岡市內的交通以巴士為主,博多車站前的福岡交通中心及西鐵福岡車站內的福岡巴士中心,是兩大總站。

  福岡縣位於日本列島西部、九州北部,是九州島上最大的縣,是九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東與山口縣相對,西界佐賀縣,南鄰大分縣和熊本縣,北面與朝鮮半島相對。三面臨海,交通發達。

  因靠近朝鮮半島和亞洲大陸而被稱為“亞洲的大門”。自然環境優美,是享樂旅游、徒步旅行、海洋體育等野外活動的好地方。

  海岸線全長310公裡,漁業發達,漁產豐富,捕漁量在日本全國居前列,水產品種類繁多,有著“食在福岡”之美名。印染、紡織機械、食品、水泥、釀造、木材等工業也很發達。農業以大米、小麥為主,小麥產量名列前茅。

  第十二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廣島

  廣島城建於1589年,位於日本本洲西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曾受原子彈的破壞,在1958年重建。

  廣島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被原子彈嚴重破壞的城市,故在原子彈爆發之處,建造了和平紀念公園,以祈求永久的和平。

  廣島市是位於西日本的數個著名工業城市之一,沿岸一帶為工業用地。地方資本較充裕,制造業的總公司、總部多在此設立。

  第十三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橫濱

  橫濱(Yokohama)是東京都神奈川縣的首府,日本第三大城市。

  東臨東京灣,南與橫須賀等城市毗連,北接川崎市。面積426.7平方公裡,人口363萬多。分為18個行政區,其中中區和西區是市中心,縣、市政府以及橫濱銀行、高島屋等百貨公司均集中此。

  第十四個遭導彈毀滅性打擊的城市:長崎

  長崎是日本九州島西岸著名港市,長崎縣首府。

  長崎位於日本的西端,與我國上海相隔僅800公裡,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國與日本的橋梁。

  長崎是日本鎖國時代少數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是一個交通樞紐城市,英國、葡萄牙、荷蘭都是通過它與日本有了密切的往來。長崎與朝鮮半島也有很深的淵源。

  綜述:隻要快速毀滅了日本這14個重點大城市,日本將無還手之力,最后隻剩下中國空軍轟炸日本殘渣、中國海軍橫掃日本海軍、中國陸軍登陸打掃戰場了,以雪甲午戰爭之前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民真正屹立於世界東方。

  (注:本文轉載自“龍之夢-新浪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