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3日08:18來源:南方都市報字號:
摘要:相較於久久不至的硬著陸,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再三表示著力調結構、注重經濟發展質量之時,地方政府的動作卻顯得不那麼配合。 |
隨著第二季度不盡理想的經濟數據發布,對中國面臨硬著陸風險的討論亦甚囂塵上。對此,財政部長樓繼偉於11日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結構調整的必然現象,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
海外經濟低迷對出口造成影響,需求較往年疲軟,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並未延續去年底出現的向好趨勢,宏觀經濟數據都不太好看。尤其是剛剛公布的外貿數據,情況異常嚴峻,令硬著陸風險的擔憂到達頂點。據海關總署統計,6月出口同比增速在5月1%的微弱增長后,出現了同比下降3.1%的數字,創下44個月以來的新低,這也是2009年11月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沒有公共假日的月份中出現出口萎縮﹔同時,6月份進口同比下降0.7%,亦說明了國內市場需求的疲軟。
當然,有分析指,二季度的出口數據大幅下滑,是由於一季度數據存在“水分”造得過分好看,為了平衡上半年的外貿數據而將二季度數據人為壓低。即便如此,仍不妨礙這一數據成為唱空者的佐証,即使沒有這麼糟糕出口的困境也是確實存在的,而出口背后是承擔著1.2億人飯碗的加工貿易,如果就業出現問題對社會的影響可想而知。實際上,即使5-6月的外貿數據不存在人為因素,也不至於出現硬著陸。今年的前5個月,工業增速、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以及消費增速都在整體放緩,但包括就業在內的相關指數都較為穩定,下行壓力的確存在,但並沒有跡象表明會出現急劇下滑的硬著陸慘劇。
硬著陸風險被渲染得過大,於是,當李克強總理在9日的廣西調研中提出,“要增強調控的針對性和預見性,做到穩中有為,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的時候,“穩中有為”則被拎出來解讀為與近日中央態度有差別的反常表態,並據此推測將會推出溫和的投資消費政策甚至貨幣政策等刺激措施。然而,其實當日李克強還有另一個表示,即“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在這樣一個合理區間內,要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而樓繼偉昨日指出,“中國經濟第一季度增速是7.7%,下半年增速可能會稍微低一些,但實現全年7.5%增長目標沒有太大問題”,則是對經濟增長率不滑出下限的一個詮釋,表明中國對於經濟放緩有所容忍﹔而同時強調的“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結構調整的必然現象,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則進一步表明了調結構、促改革的決心。
相較於久久不至的硬著陸,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再三表示著力調結構、注重經濟發展質量之時,地方政府的動作卻顯得不那麼配合。在經濟增速放緩之下,愈發突顯的財政收入與就業壓力成為地方政府刺激經濟的強力馬達,對他們而言,中央呼吁的調結構雖然重要卻不能即時見效,相比之下上馬大項目造出好看的數字顯得更為實際。4月初以來,全國共有18個省(含自治區、直轄市)地方政府發布公告,敦促下級政府加速推進資本項目以推動經濟增長,並強調確保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性。浙江省更推出希望通過“411”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四大萬億”工程,建設1000個以上的省重大項目,計劃在5年內帶動浙江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萬億元﹔但浙江省2012年全年的財政收入隻有6408.5億元,截至2010年的債務余額已超過5800億元,完成這一重大項目意味著債務規模將持續大增。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但並未有顯著的硬著陸風險,不必對短期刺激措施有過多期待。其實,穩增長與調結構並非此消彼長,而是相輔相成,理應協調並進。李克強強調,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顯示中央更傾向於以長效改革推進經濟長遠發展。比起硬著陸,更值得擔憂的是,如何填補中央改革決心與地方政府投資沖動之間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