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馮善智:頻向周邊國家售武 中俄或因南海反目

2013年07月16日13:31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事實上中國的崛起不僅美國會遏制與圍堵,同樣俄羅斯也會採取類似措施,因為一個強大中國的出現,既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也不符合俄羅斯的利益。

  據俄新社7月11日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當天表示,俄羅斯非常願意與馬來西亞繼續合作,俄方不僅僅出售武器裝備,而且也提供售后維修及培訓服務,並培訓馬來西亞人員操作這些裝備。與此同時俄羅斯表示將在年底前在越南金蘭灣海軍基地建成一個最新型的數字化培訓中心,用於培訓越南從俄羅斯購買的“基洛”級柴電潛艇的乘員。目前這一培訓中心正在建設中,最后一批設施已於上月運抵越南,將於年底前投入使用。此前俄羅斯曾與越南簽署大量武器購買合同,俄已經向越南提供蘇30戰機、堡壘岸基反艦導彈、獵豹級護衛艦等大量現代化武器,並且包括6可對中國航母構成威脅的“基洛”級潛艇,其中6艘中的首艘已經完成測試和機械裝置,將於今年9月份交付越南,其余5艘將於2016年前全部交付。

  當前南海周邊國家之所以敢頻頻挑舋中國,與美國在背后的挑撥無不息息相關,但也與俄羅斯大量向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出售先進武器脫不了干系。此前在南海島嶼糾紛問題上,俄副外長明確表示不會干涉南海沖突,其稱中國打算擴大在爭議島嶼地區的軍事存在,表明在領土爭端上北京不打算僅局限於外交手段。事實上在南海問題上俄羅斯並不會保持中立,因為保持中立或者低調不符合其的利益,但不管俄羅斯如何自圓其說,或者干脆保持沉默,其的所作所為已將其立場暴露無遺。在南海島嶼糾紛問題上,美國的高調行為確實助漲了越菲的囂張氣焰,但俄羅斯的低調出售先進武器,更給南海周邊國家叫板中國的實力。雖然南海周邊國家的軍事實力無法與中國匹敵,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俄制武器進入東南亞,必將給日后中國收復南海島嶼造成更多的傷亡。

  面對越來越多的質疑與不滿,俄羅斯對外做出解釋稱,對同中國有領土糾紛的國家出售武器,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莫斯科並沒有政治陰謀,同樣俄羅斯也與中國簽署大量的軍貿合同,俄羅斯願意向任何有意購買俄制武器的國家出售武器。但事實上真如俄所解釋的那樣嗎?筆者認為沒有那麼簡單,美國並不是中國在南海的絆腳石,俄羅斯才是中國在南海的真正對手,當前美國在南海的立場非常鮮明,並且將南海視為其重返亞洲的重中之重,但美國實際上也是南海的后來者,在南海捷足先登者,除了周邊國家搶佔島礁之外,當屬俄羅斯獲利最大。上世紀70年代中越關系破裂之后,蘇聯就曾以援越抗華的名義,大規模進軍東南亞,與越南等國聯手開採南海石油,獲得巨額的經濟利益與戰略利益。而前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又以各種名義重返南海,與各國聯合開採南海石油,並且向多數東南亞國家出售先進武器,獲得了巨大的收獲。

  對於俄羅斯在南海的動作頻頻,北京越來越對莫斯科感到不滿,但又礙於兩國的戰略處境相同,北京又不願意與莫斯科撕破臉皮。俄羅斯向東南亞國家大規模出售先進武器,並且與相關國家聯手開採南海石油,其戰略意圖非常明確,一方面是為了獲取巨額的軍火利益與油氣資源,賺取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額外匯﹔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在東南亞的存在,牽制中國在南海的勢力,平衡中國對俄遠東地區形成的威脅。總之而言,俄羅斯除了在外交、經濟和軍事上同越南加強合作以外,還以實際行動給越南提供幫助。當前在南海問題上,俄羅斯表面上保持對中國的微笑,在外交上對中國閃爍其詞,在行動上更是對中國隻做不說,俄羅斯猶如“和尚打禪”,在表面上看似紋絲不動,但在下面卻是做足了工夫,俄羅斯明顯是欲蓋彌彰。

  事實上中國的崛起不僅美國會遏制與圍堵,同樣俄羅斯也會採取類似措施,因為一個強大中國的出現,既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也不符合俄羅斯的利益。一旦中國完成崛起之路,必將與美國展開西太平洋地區霸權的爭奪,但由於中美兩國本土相距很遠,兩國的爭奪不會對美國本土構成任何威脅﹔而俄羅斯恰恰與美相反,中國一旦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必將對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構成威脅,甚至兩國很可能爆發邊境戰爭,而實力強大的中國陸軍可以輕鬆擊敗俄遠東軍,收復被俄佔據一百多年的數百萬國土,此外中國也將會插手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打擊俄羅斯的全球戰略體系。日前中俄兩國關系的發展似乎與平民無關,因為雙方彼此存在懷疑和擔憂,雖然兩國的高層看似非常親密,但兩國的斗爭與不信任是顯而易見的。隨著俄羅斯加大介入南海問題的力度,北京的耐心必將被莫斯科所慢慢消耗掉,但若俄羅斯膽敢越過中國在南海的紅線,距離北京翻臉的日期也將為時不遠。

    (注:本文轉載自“馮善智--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