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張敬偉:毛筆尖上的通知書讓人感動讓人憂

2013年07月17日09:18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老教授用毛筆書寫的大學通知書,從表現形式上因為創意獨特而充溢著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聞效應,從內蘊上則承載了更多傳統文化的因素,讓人追憶歷史,促人感嘆現實,更釋放出令人感動的人情味。

在我們已經習慣了用電腦“寫字”的時代,絕大多數高校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都是用電腦打印出來的,而陝西師范大學卻回歸傳統,由學校的老教授用毛筆,一筆一畫地給學生填寫錄取通知書。這飽蘸濃墨、別出心裁的錄取通知書也成了近日網友熱議的話題。(7月16日《華商報》)

陝西師大6位老教授毛筆填寫該校4570份錄取通知書,引發了輿論場的漣漪效應。因為,這大大地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當數碼時代已經成為庸常的生活方式,“寫字”的習慣已經為電腦打字所置換。虛擬的“比特”字體,已經成為格式化文本的常態,大學通知書,也是激光照排下的統一字體。用筆書寫的“字”當下主要存在於中小學的課堂上,更遑論毛筆書法了---那更像是已逝傳統的文化符號,走入“過去正在完成時”的時空隧道中。宛然曾經的甲骨文和竹木簡牘上的文字。

正因為如此,數碼時代印刷精美的大學通知書,反而失去了令人驚異的美感,而成為讓人驚喜“考上了”的一紙憑証。而老教授用毛筆書寫的大學通知書,從表現形式上因為創意獨特而充溢著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聞效應,從內蘊上則承載了更多傳統文化的因素,讓人追憶歷史,促人感嘆現實,更釋放出令人感動的人情味。

這些復雜而厚重的社會情結和個人審美情愫,讓人對毛筆尖上的大學通知書印象深刻。也許陝西師大並非名校,但是對接到這份通知書的每個學子而言,都是令人難忘的青春記憶,也許會因之而驅散了名校情結的陰霾,或許會消弭了心中悵惘的塊壘。一個用心去書寫大學通知書的高校,一個用傳統文化去感動學子的學校,邁入這樣的大學校門,總是讓人放心的。即便是學校作秀,也秀得有內涵,秀得有品位和真情。

都說大學是培養大師的地方,其實有些理想主義。不管是國內名校還是世界級一流大學,能夠培養出來的大使也是極少數的。否則,大師的價值就貶值了。

大學應該與時俱進,向學生傳授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這是授業。但大學只是授業或者解惑,是不合格的,因為大學還擔負著傳道的責任。道既是抽象的命題,也蘊含具體的內容,繼承傳統文化就是道的內容之一。就此而言,書法藝術是道,古典詩詞是道,傳統禮儀也是道,國學經典也是道...現在的中國大學,即使是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不必說理工農系類專業的學生,就是文史哲專業的學子,能寫一手毛筆字,能夠按照格律平仄寫詩填詞的能有幾人?喧囂流行的國學班,招搖過市的漢服者,恰恰折射出大學校園傳統文學嚴重流失的沉?,質之不存,隻能用文之浮躁來輕浮表現了。

中國大學專業分得越來越細,專才逐漸變成了隻知其一不知他論的“匠才”,文理通才鮮見,更不必說精研古今之道的全才了。大學裡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歷越來越高,大樓越來越多,大門越來越美,傳道授業之地似乎成了產業化的功利場,中國大學的浮躁可見一斑,從幼教到大學全流程的功利教育模式更讓人擔憂。

毛筆尖上的大學通知書,也許只是讓輿論一時的興奮,讓學子們短暫的激動,但終究還是有一絲提醒,讓人莫忘的中國文化傳統,尤其是大學,在授業解惑的同時,重視起傳道的使命來。當台灣中學生都能書寫漂亮的書法,當香港影星黃秋生慨嘆中華文明在大陸已死,中國大學應該反思,內地大學生更應羞赧。 如果公眾曉得隻有老教授們(59歲到80歲)才能用毛筆字寫通知書,感動之余恐怕還有無盡的感慨。

(注:本文轉載自“張敬偉--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牛寧、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