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陳光文:印度在中印邊界增兵9萬人擺姿態?

2013年07月22日08:28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印度組建新的山地打擊軍的計劃,其實早就在數年前就開始了,只是到今天才算正式開始組建。印度組建這支具有特種作戰能力的打擊軍,目的是一旦中印之間發生沖突,就可以及時對中國作出反應,甚至可以深入中國西藏境內對中國進行打擊。

據《印度時報》7月18日報道,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17日批准在印度東北部同中國的交界地帶,增加一支山地打擊軍。這將是印度第四山地打擊軍,也是唯一一支在山區丘陵地帶執行攻擊任務的部隊。這支山地打擊軍預計需耗資6400億盧比(約142億美元),而整個隊伍的組建需要耗時7年。這支山地打擊軍以及同時組建的兩支獨立步兵部隊和兩個獨立裝甲旅,將擁有超過9萬軍人,其總部設在西孟加拉邦的巴納格爾,印方希望以此擴大與中國的戰力差距。該打擊軍將擁有兩個駐扎在高海波地區的師,以進行快速反應,這些力量將首次賦予印度在發起襲擊的情況下對中國西藏自治區啟動攻擊行動的能力。

印度組建新的山地打擊軍的計劃,其實早就在數年前就開始了,只是到今天才算正式開始組建。印度組建這支具有特種作戰能力的打擊軍,目的是一旦中印之間發生沖突,就可以及時對中國作出反應,甚至可以深入中國西藏境內對中國進行打擊。但是,剛剛在不久前,印度國防部長對中國進行了訪問,兩國還達成了緩解邊境緊張局勢,兩國軍隊之間進行軍事演習的協議。現在,印度又急不可耐的通過了針對中國的建軍計劃,實在是難以理解!

其實,中國如今進入史無前例的崛起過程之中,這個崛起的過程其實是走出大陸國家,進入海洋國家的過程,也就是說,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向東向大洋方向,沒有也無意在陸地上與任何國家為敵。同時,中國如今的戰略對手,既非日本也不是印度,而是對中國現實威脅最大的地球傳統霸主——美國。但是,令中國無比苦惱的是,東有日本南有印度,都像是中國的世仇,他們本來沒有做中國對手的資格,但是他們仍舊上趕著來自動進入這個位置,都想有什麼巨大好處一樣,以把中國當作對手為榮!

本來印度與中國之間隔著天然的地理屏障——喜馬拉雅山脈,這使得中國在考慮任何南向戰略時,都不得不猶豫再三。按說,印度也應該如此,他在考慮對中國發動攻勢時,也應該考慮到地理因素所帶來的困難。但是,我們錯了,印度不但自行把中國作為主要對手,而且毫不顧忌天然因素的影響,拿定主意要與中國進行一場戰略較量。更奇怪的是,印度人似乎保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印度軍隊可以輕易擊敗中國!甚至可以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具備同時擊敗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能力!這種思維不是瘋了,就是印度人對世界的認識實在太過天真!

對於印度的不切實際想法,國際社會大都一笑置之,因為當年在中國建國不久而且補給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中國曾在1962年干淨利落的把印度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但印度還不吸取教訓,不但在印度政府內部,特別是在印度軍隊裡面存有一股勢力,就是想與中國再較量一次,印度人不相信還能再次輸給中國!而且隨著近年來印度在核導彈、核潛艇、航母與先進戰機等方面不斷發展,印度的這種想法越來越濃!但是,印度人似乎看不到中國的軍事實力,那可是比印度強大不知多少倍,印度根本就很難與之相提並論的世界級軍事力量!

但中國仍然是在盡力促成中印之間的和平共處,雖也相應加強了在中印邊境的軍事部署,但是,中國對於印度的挑舋還是盡量予以安撫,畢竟,急於向東在海上實現突破的中國,可不想給自己在陸上在大后方留下一個隱患。因此,盡管中國呼吁與印度發展新型態軍事關系,但印度仍有意對中國加強攻擊性軍事能力,這裡面或許也有投機取巧的意思。印度認為,中國正專注處理東海和南海爭議問題,此前的和談是對印度展現懷柔姿態,也就是中國可能對於印度在喜馬拉雅山麓的不合理領土要求予以容忍。但是印度再次錯了,如今正在全力崛起中的中國,是不會再容忍流失任何一寸國土的,不論是海上還是陸上,這是毋庸置疑的!

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准備組建的山地打擊軍將會接受專門的山地作戰訓練,而且其作戰戰術師承俄羅斯,並裝備採購俄羅斯的主戰坦克、裝甲車、步兵戰車、卡車以及輕型直升機、攻擊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也將裝備採購自美國的M777型榴彈炮,C-130J戰術運輸機和C-17戰略運輸機,從而組合成一支高機動猛火力並適應酷寒地域作戰的山地打擊軍。屆時,這支部署在和中國接壤的阿魯納恰爾邦(即我藏南地區),以及查謨與克什米爾邦的高海拔地區的主力部隊,將是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的印軍主戰力量,從而大幅改善印軍在中印邊境地區的落后局面,並由此對中國形成逼壓之勢!

(注:本文轉載自“陳光文--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