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05日01:58|來源:上海証券報|字號:
由於信貸及融資總量均以遠超過GDP的增速快速擴張,我國的社會總杠杆因此被不斷推高。從融資杠杆程度來看,我國社會總負債逐年上升,社會融資總量與GDP之比已從150%快速上漲至200%。同時,社會融資在各部門之間分配非常不均。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個人債務水平約為15.3%,政府債務水平(含地方融資平台)約佔總融資余額的23.7%,企業債務水平約佔總融資余額的61%,融資主要流向企業和政府。
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之所以低下,金融結構之所以扭曲,有其深層次的制度成因,其中“財政—金融”有著極為緊密的邏輯關系。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權博弈直接影響到兩者間的金融資源博弈,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講,地方財政不能通過無限制地撥款來支持地方國有企業,隻好從其他渠道為國有企業展開對資金資源的爭奪。為此,各地方政府紛紛將注意力轉向金融資源,尤其是銀行體系信貸資源的控制上來,這必然會造成金融部門不良貸款率的攀升和資金配置效率的下降。
然而,由於以中央政府信用作為隱性擔保機制的普遍存在,隨著金融管制的進一步放鬆,包括銀行理財、銀信合作等規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被大量創設出來,起到了繞開利率管制、信貸控制的作用。這樣,一些政府擔保之下的杠杆率極高的“風險資產”,很可能不但沒有為高風險支付高溢價,反而享受了“無風險資產”的高信用和低成本。大量的資金還可能繼續投向與政府相關的項目和資金回報率高的領域,金融資源的錯配局面並不會因貸款利率放開而根本性改變,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可能依舊非常困難。
由上述分析可知,從根本上而言,我國未來新一輪金融改革首先必須增強與財政體制改革的協同性。一方面,需要重新調整中央地方財權事權分配,逐漸改變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為主體,以土地儲備作為抵押支持,以銀行信貸作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地方政府融資模式,盡力開辟地方政府新財源,建立地方獨立稅種,以最終取代“土地財政”。
而在另一方面,努力打破政府對金融資源的壟斷,應該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心與難點所在。由於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金融資源的壟斷,使得整個金融市場分化和畸形,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就在於打破政府對金融資源的過度壟斷,減少國家對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具體運作的過度行政干預,全力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並逐步取消資本管制,促進金融體系內的競爭,向市場真正放權。
具體而言,新一輪金融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是打破“金融抑制”的局面,通過金融深化和金融市場化改革,使實際利率與匯率提高到能真實反映資本和外匯稀缺程度即供求均衡的水平,同時放鬆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限制,培育中小或小微銀行信貸體系,使金融產品及其期限多樣化,使其增長率與國民收入或物質財富的增長率之比逐漸上升﹔通過培育高效和多樣化的金融市場體系,滿足經濟轉型的多元金融需求﹔優化私人及政府的儲蓄和國際資本的投入,促進儲蓄者和投資者展開競爭,以此來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責編:張婷)
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