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政策解讀>> 正文

房寧: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四大經驗

2014年01月09日13:50|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在長期和反復的探索中,中國民主建設取得了自己的重要經驗。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思考與比較,民主的中國經驗中有四條尤為重要和值得人們關注。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發展植根於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歷史環境、現實國情,為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起點和基礎﹔而滿足當代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則是推動和塑造當代中國民主的決定性因素。

當今世界各國實行民主政治的歷史原因是有差別的,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英國民主政治最早起源於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斗爭,因此權利保護成為英國民主的起點和重點。法國民主政治起源於社會內部階級階層之間的矛盾,出現在上下層階級革命斗爭之中。因此爭取自由成為法國式民主的主題與鮮明特色。美國民主誕生於反抗外來壓迫的獨立戰爭,由於歷史和地理條件等特殊原因,美國獨立建國時較之歐洲國家有較大的制度選擇和建構空間,即實行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雙重開放。

中國民主政治的起點是外來殖民主義侵略引發的民族生存危機,救亡圖存是中國近現代一切政治建設的歷史起點和邏輯原點。在挽救民族危亡和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產生了民主政治的訴求,出現了最初民主實踐。在新中國建立后,尋求國家的快速工業化,建立富強的新國家,成為新的歷史任務。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主題,也由此從救亡圖存轉變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在長期和反復的探索中,中國民主建設取得了自己的重要經驗。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思考與比較,民主的中國經驗中有四條尤為重要和值得人們關注。

第一,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把保障人民權利與集中國家權力統一起來。

從18世紀歐美工業化時代,到日本19世紀的明治維新,再到20世紀中國改革開放,人類工業化時代民主政治的實踐經驗共同驗証了,保障人民權利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發展動力。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自由,權利的開放和保障,激發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中國經濟出現了歷史性的飛躍。這是中國民主政治產生的巨大社會推動力的結果。

然而,權利保障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集中國家權力是當代中國民主政治最具特色之處。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地位,是國家權力集中的制度體現。西方輿論將中國模式稱為“威權主義”,即經濟自由與政治專制的結合。但中國模式與威權主義有根本不同:中國現行政治體制,並非以一人、一黨、一集團的一己之私為目的之體制,中國現行政治體制是用以集中資源,統籌安排,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戰略性發展之體制。

第二,在工業化階段,選擇協商民主為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方向和重點。

工業化是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和轉型的時期。經驗証明,在該階段實行競爭性的選舉,開放社會參與的權力通道,會導致“分配性參與”,其結果是社會的階級與群體斗爭的加劇,通常會導致社會沖突和動蕩。

中國重點發展協商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選舉民主給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增加矛盾和沖突的可能性。一有利於減少社會矛盾,擴大社會共識。協商的本質是尋求利益交集,尋求最大“公約數”。二有利於提高民主質量,讓各種意見充分發出,通過交流討論使各種意見取長補短,避免片面性﹔也有助於把“服從多數”和“尊重少數”統一起來。三有利於提高決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

第三,隨著經濟社會進步,循序漸進不斷擴大和發展人民權利。

民主的本意是實現多數人的統治,為什麼推行和擴大民主會在一些國家導致混亂?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權利的擴大超過了政治制度和體制的承載能力,形成了權利超速現象。權利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方的權利觀,或認為權利與生俱來,即所謂“天賦人權”﹔還有認為,權利是法律賦予的,法定權利神聖不可侵犯。但西方的歷史經驗也証明,權利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社會進程,憲法和法律本身就是一部權利實現的歷史。

馬克思主義的權利觀認為,權利不是觀念的產物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權利是伴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和增長的。人們隻有在具備了條件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享有相應的權利。中國主張要隨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進步,逐步地發展和擴大人民的權利,逐步提高人民享有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權利的質量。

第四,在民主建設和政治改革中,採取問題推動和試點推進的策略。

從比較理想的狀態設想,民主政治和體制改革應預先進行准備和計劃,然后付諸實行。這也被稱為“頂層設計”。這在歷史上亦有先例,如:法國大革命后的《人權法案》,美國獨立建國后創制的美國憲政體制,以人民代表大會為代表的新中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等。這些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機遇,這就是社會革命開辟的歷史新起點和發展新空間。而改革與革命不同,不是“推倒重來”。形象地說,革命好似“新區開發”,而改革好似“舊城改造”。改革時代的“頂層設計”是罕見和困難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策略被形象地稱為“摸著石頭過河”,即從實踐中的問題出發而不是從觀念出發,是通過實驗分散進行而不是輕易採取“一攬子”方案。所謂從問題出發,是將改革的起點設定於具體問題,從現象入手。在尚未認識事物本質的情況下,圈定本質的范圍,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進行改革的嘗試,通過部分地解決問題,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改變。

通過實驗、試點逐步推廣,也是中國改革和民主建設的成功策略。任何改革都必然要面對風險,但政治體制改革不能冒沒有退路的風險。政治體制改革一旦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全面失敗,國家和人民就要承受不可彌補的損失,幾代人的生活就有可能被毀壞。前蘇聯的改革與崩潰亦可謂殷鑒不遠。因此,改革試點可以規避整體風險,可以規避顛覆性風險,本身就是退回機制的一部分。改革難免失誤,隻要在一定范圍內則可以承受。▲(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所長,此文摘編自新著《民主的中國經驗》。)

(責編:鄒雅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民主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盤點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圓臉大賽”爆紅網絡 圓臉惹人愛完爆瓜子臉

盤點香港10大豪門媳婦(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