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2月10日16:17|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在過去的這一個多月中,神既在天上也在人間,既被人敬奉也與民同樂。 |
幾年前的深秋,父親突然離世,在操辦喪禮的過程中,各種復雜的儀式裡充滿了生與死、陰與陽、神與人、人與人的種種表達和隱喻。那一刻,我在感激親戚朋友操勞幫助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些儀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緩慢告別、逐漸接受事實的過程,假如沒有這些儀式,親人破碎的心將無處安放,親朋好友也將無法表達溫情挂念。而對於儀式中的神鬼喻意,即便是無鬼神論者,也會產生一個想像的空間。比如說,逝者的魂靈要在家裡逗留七天,期間你的訴說他聽得見,然后他才依依不舍遠去﹔據說逝者會得到往生,即使不再記得前世的自己。
推己及人,由悲悟喜。悲傷需要一個儀式,需要一個不那麼真實的想像空間。喜悅、感恩、懷念等等也是一樣的。
春節、中秋、端午、七夕、清明,乃至國外的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往往都與神鬼有關。現在看來,外在的儀式與內在的神鬼傳說,往往是一地歷史和文化的積澱,一代又一代人的信念借此延綿傳遞,比如慎終追遠、忠孝節義、敬畏天地、感恩進取等等,終成為家國社群守望相助、永續發展的精神支撐。同時,發源於神鬼信仰的儀式,經過千百遍的重復和演進,逐漸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共同的記憶與習慣,成為表達各種心情的載體。比如現代人放鞭炮時,多數想不到驅魔鎮魅,但會覺得打兒時起,這小小的狂歡就讓人開心。
儀式與神鬼,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表達。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在都市的工業文明、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強烈沖擊之下,年節的變與不變都很明顯:團聚仍是第一主題,且多數人因離家更遠,更為看重﹔飲食、娛樂、表情達意仍是節日的重要內容,但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親力親為少了,借助他人和工具的多了﹔聯系面更廣了,但交流更為簡化了﹔與鬼神有關的種種復雜儀式少了,傳統的禁忌和敬畏少了,即使仍有人為了在年初一“燒頭香”而花費數十萬元或排一晝夜的隊﹔相信屬相的人少了,相信星座的人卻多了﹔商家成為節日的推手兼殺手,許多傳統節日和洋節變成了促銷節﹔歷史和情感成為利潤的化妝師,許多商品並沒有讓人更有文化,但卻讓人們“看上去更有文化更有身份”了。
千百年來,節日和與之相伴的神鬼,其實就是一面鏡子,模模糊糊地照出了歷史、文化、人心的影像,又對歷史、文化和人心反作用著它的影響。歸根到底,似乎一直是那兩個問題:人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人又以什麼樣的方式完成共同信念的塑造和傳承。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許多東西被打碎了,新的組合似乎還未定型。答案,也許還在路上……
(張利軍 投稿)
![]() |
(責編:鄒雅婷、牛寧)
春節,祭祀,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