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张剑虹:网络消息,媒体人不能拿来就用

2013年05月24日09:58来源:《环球时报》字号:

摘要: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消息如果被传统媒体不加分析地跟进、报道,有些本来能自生自灭的小道消息就会被无限放大,有些本来子虚乌有的事情就会被传得有鼻子有眼,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和事件性质。

美联社日前重新修订了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守则,强调在确保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之前,员工不得对相关信息进行转发,即使其他记者或者新闻机构已经进行了相关报道。而当员工转发经过证实的信息时,也要将该信息当作直接引语处理,并配上评论和来源。

美联社这个作法对我们应该是一个提醒,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也不断改变新闻传播的形态。特别是网络的兴起,让过去那种媒体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多维度、放射状的传播。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消息的发布者,覆盖一部分人群。这让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而来,也让各种社交媒体蓬勃兴起。这之中有些有社会公德、自律意识的发布者能够遵循传播真实性的原则,不发布转载那些不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未经证实的消息。但是,有一部分消息的发布者和转载者出于吸引眼球、增加粉丝、提高知名度等多种目的,喜欢发布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新闻”。还有一部分人在发布和转载消息时,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故意发布或转载一些虚假、哗众取宠的消息,误导公众和舆论。更有甚者唯恐天下不乱,故意发布一些凭空捏造、耸人听闻的消息,扰乱人们的视线,激起群体性事件。

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消息如果被传统媒体不加分析地跟进、报道,有些本来能自生自灭的小道消息就会被无限放大,有些本来子虚乌有的事情就会被传得有鼻子有眼,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和事件性质。这些年,这方面的例子不少,教训更多。很多被平面媒体传得沸沸扬扬的所谓“新闻”,竟然是网上论坛的爆料,许多被传统媒体传得风雨满城的消息,最初来源竟然是一条微博。

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些媒体为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总是在新闻的新、奇、艳上做文章。它们对记者的考核不是以新闻的真实为原则,以稿件的质量为标准,而是以新闻的轰动性为标准,以消息的爆炸性为原则。在这种畸形的激励下,有些新闻从业人员为提高上稿率和知名度,就不到生活、群众和基层中去找新闻,而是从网络里找,到论坛中寻,去微博中挖。一看到那些可能点燃公众情绪、可能引来公众围观的爆料就有了兴趣、来了精神,如获至宝地马上不加分析转来发布到平面媒体上,有的甚至还要添油加醋地改写一番。公众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甄别新闻的真假,只是凭着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去推断事情的性质,无意中对事情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媒体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该有种自律意识,自觉做到不转发未经证实的传闻。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也应对媒体从业人员使用社交媒体建立明确的约束制度,对那种转发未经证实传闻造成严重后果者予以相应处理,以净化我们的舆论环境。(作者是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责编:牛宁)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