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7日08:49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甘地的“印度梦”是:“我要为这样一个印度尽力:在这个印度,最贫苦的人也将感觉到这是他们的国家。” |
海外网5月27日电 据《参考消息》5月27日报道 前几年印度为促进本国旅游,在全世界推出一个口号:“Incredible India!”印度驻华使馆出版的中文刊物把它译为:“不可思议的印度!”
自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以来,人们看到又一个发展中大国迅速兴起。印度到底怎么样?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现实都是历史的延伸,不妨从500多年前说起,看看那些不可思议的“印度梦”。
漫漫长夜的“独立梦”
印度次大陆历来不平静,由于外族经常从中亚南下,使它处于“分久合少”的局面。蒙古人后裔建立的莫卧儿王朝,基本上统一了印度。这个王朝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信仰伊斯兰教的统治者与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的关系。
1497年,一位名叫瓦斯科·达伽马的葡萄牙人从非洲航行到了印度西海岸,完成了哥伦布自以为完成而实际上没有完成的寻找印度的事业。当时资本主义正趁着地理大发现的时机在全世界扩张,一个封建主义、田园风光的印度就这样被迫卷进了资本主义大潮,并逐渐沦为英国殖民地。
在19世纪后半叶,一批知识分子创立印度教宗教社会改革组织“圣社”,提出的口号是“回到吠陀去!”后来一位名叫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印度教领袖力图把过去与现代连接起来。他曾在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角一个小岛上沉思三天三夜,提出“用印度的宗教来建造一个欧洲式的社会”。
往后不久,圣雄甘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的“印度梦”是:“我要为这样一个印度尽力:在这个印度,最贫苦的人也将感觉到这是他们的国家;在这个印度,人民之中将没有高贵的阶级和低贱的阶级;在这个印度,所有的公共团体都生活得十分融洽;……在这个印度,妇女和男子享受同样的权利,……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印度!”
他的战友和学生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要把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部提高起来,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当然还有政治和经济方面。”1943年当他还在英国殖民当局的监狱里坐牢的时候就写了现在经常被引用的一段话:“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印度通过实践圣雄甘地的“非暴力”和“不合作运动”理念,经过漫长痛苦的抗争,终于在1948年8月15日获得了独立。它的独立之路,带有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也同英国的特点有关,其他国家很难复制。
不由自主的“民主梦”
独立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和多种姓的大国如何治理?现在回过头来看,印度走上多党议会民主的联邦制共和国的道路似乎是不由自主、势所必然的。在印度人民的抗争下,英国议会1935年通过了“印度政府组织法”,规定了选举和某种形式的联邦机构。1937年,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在11个省中的8个省里组成了政府,当然这种选举有财产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仅使12%的人获得了选举权。据尼赫鲁回忆:“实权还是操在原来很久就操着实权的那些人手里。可是,心理上的变化很大。”人们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算数的,民主的形式已在印度深入人心。
尼赫鲁带领国大党在竞选活动中渐渐陷入迷惘,他一方面肯定这种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抱有怀疑。他在《印度的发现》中写道:“选举是民主政治程序中重要而不可分的一部分,是不能舍弃不用的。但选举常常暴露人类坏的一面,很明显,它常常使较好的人不能获得成功。”他看到“我们的公共生活中,自然也包括许多只可以称为‘政客’的人——他们只能当政客”,各地都有由“极有限的选举权选出来的上议院;他们代表着土地和工业方面的特权阶级”。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就这样,一个用非暴力手段从英国人手中获得独立的国家,自然而然地沿袭了已经实施10来年的西方民主形式。虽然由一位贱民出身的人负责起草新宪法,但其基本框架似乎是“萧规曹随”了。
这个多党议会民主的政体马上就迎来了它的第一个考验:土地改革。令人遗憾的是,这次大考没有及格,印度的土地改革不成功,国内近一半的农业人口没有任何土地。议会民主使国大党不敢得罪掌握票仓的大地主。而这也成为今天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
印度的民主政治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即使在夸奖它的西方人嘴里,也常常听到一些批评。但是,回顾历史,印度有没有可能不走这条路呢?似乎也是否定的。有时在国内纷纷扰扰的时候,印度朋友会在私下无奈地说:“我们的民主太多了。”当然也有印度人认为,不管怎么说,民主制度好歹给他们带来了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的基本稳定。看来,印度的“民主梦”还要经历很长一段历史过程,才能完善起来,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昂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