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天行健:日本是如何发动珍珠港偷袭战的?【2】

2013年06月05日09:18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希特勒在国会说:“德国在亚洲的盟友正给予行为不当的美国重重的一击”,并在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不久意大利王国的墨索里尼也跟进。

4

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国内一直流行一种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情绪,他们认为,美国地理条件优越,得天独厚,不应干预美洲大陆以外的事务,欧洲战事与美国无关;尤其一战后,美国被排挤在外,使得所有美国人对国际事务不感冒。他们只关心经济复兴、就业,只关心中午是否有肉吃、晚上是否有妞泡。

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人支持美国参加战争,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城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指出侵略战争传播到世界各地,没有人能想象美国可以幸免,他呼吁“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共同努力,起来制止目前那些破坏条约,不顾人类天性制造国际混乱的国家,仅仅依靠孤立和中立是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

但美国民众不管这些,不听;并且国内的孤立主义者对罗斯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大骂他是“战争贩子”,反对党更断言罗斯福是企图挑起战争以转移其在国内问题的错误做法,甚至有议员威胁弹劾总统,有人还发动主题为“使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的签名活动,征集到2500万人的签名之请愿运动。

5

日军偷袭珍珠港战斗编队一路安全前行,至1941年12月7日凌晨,从六艘航空母舰起飞的第一攻击波183架飞机,穿云破雾,扑向珍珠港,7时53分,第一波指挥官向指挥部发回“虎、虎、虎”信号,表示奇袭成功。此后,第二攻击波的168架飞机再次发动攻击。

此时的夏威夷,正处于星期天太阳未升起的早晨,岛上只有少数人起来,大部分士兵都还处于休息状态。在奥帕纳雷达站中的两位二等兵于6点45分在屏幕上发现有不明物体靠近欧胡岛(实际上是南云的侦察机),却没有上报。不久,屏幕显示北方有一大群飞机接近后,他们赶紧联络防空中心说有不明物体靠近基地(但没有提及规模),值班的泰勒中尉回报他们应该是看到自“希甘姆”机场的巡逻队,或是从美国本土加州来的B-17轰炸机,于是迎战之机一再丧失。

日军开始攻击,这时美军还处于惊愕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反击能力。此次空袭,共持续近2个小时,美国共被摧毁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辅助性船只;飞机被摧毁188架,受损155架;美军共2403人死亡,受伤1178人。

日本以微小的损失,共损失29架军机(其中有14架俯冲轰炸机和6架战斗机是在第二波攻击中损失的),飞行人员共55人;潜艇部队则是共有一艘伊级潜艇和4艘袖珍潜艇被击沉,还有一艘因为搁浅而一人被美军俘虏,共9人阵亡。

在奇袭珍珠港、大败美军舰队消息传到日本后,其国内举国欢腾,东条英机甚至说:“我保证终能取得最后胜利”。

12月7日11时15分,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上将(后因此战役防守不力被降级至预备役少将)宣布夏威夷进入戒严状态;12点40分,罗斯福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战时法并建立军政府统治。

6

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上说:“日本这次没有正式宣战,卑鄙的攻击会永远承担不名誉的罪名...美国人民必然获得最后胜利,我们不单要尽力防卫,更要使这种卑鄙的行为再也无法危及我们...我们将会获得最后胜利,愿上帝保佑。在此本人仅要求国会宣布‘参战’。”

最终,美国国会以只有一票反对通过了对日本的宣战。罗斯福立刻签署了宣战书,他称12月7日为一个“国耻日”。

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希特勒在国会说:“德国在亚洲的盟友正给予行为不当的美国重重的一击”,并在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不久意大利王国的墨索里尼也跟进。

很快,整个世界的正义之士被动员起来,美、中、英、苏等国结成同盟国,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为主的所谓轴心国,进行了一场殊死之战,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然而,二战虽然结束已近七十年,但邪恶之阴魂仍未消散,“侵略未定论”叫嚣尘上,个别国家甚至沦为其帮凶,让那些曾经为了战胜邪恶而付出年轻之生命的美、中、英、苏等国无数英勇之士情何以堪?

历史不能忘记,也不允许忘记,就如中国总理李克强于5月26日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后发表讲话指出的那样,“历史是客观存在,也是一面镜子,中国古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任何否认或企图美化那段法西斯侵略历史的言行,不仅中国人民不能答应,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都不能接受。中国愿同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携手,维护二战后确立的和平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注:本文转载自“天行健-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