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英报:警惕暮气扼杀中国改革 【2】

2013年06月08日08:50来源:金融时报字号:

摘要:近年来,中国改革的停滞乃至部分倒退背后,其实就是伴随着青年人口的萎缩。不仅是改革时代,由此上溯到革命时代,革命事业的克成大功,亦与青年势力的消长命悬一线。

  如此家庭结构,则革命的暴力威慑时时存在,革命的希望永续不绝。所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绝不仅仅是一句充满英雄气概的口号,而是现实的存在。父死子继,兄仇弟报,杀之不绝,则专制势力必然恐惧,成为彻底的纸老虎,革命力量一经动员,则如野草燎原,最终葬送一切黑暗势力。

  改革开放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第三次大革命,本次温润而广泛的革命之所以成功,亦因为拥有足够的青年。

  改革之初,庞大的青年人,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前进动力。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为青年人寻找出路的共识,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巨手。我记得读小学和中学时代,成千上万同村的哥哥姐姐们出外打工,而少数幸运又勤奋的哥哥姐姐,则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成为当时令人羡慕的“国家的人”。

  而在社会和家庭组织上,当时的中国人口结构,亦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资源。改革后,科技的进步,是以青年人知识文化的提高为前提的,而足够的青年中产生的精英,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亦是当今的主力。除了在政治领域外,社会的绝大多数组织的运转、生产、创造,都是以青年人为主力的,社会主流力量与精英的年轻化,决定了国家的战略高度。

  在低端领域,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亦有赖于中国的人口结构。大量的劳动力来源,有赖于数量庞大的青年。以农村为例,改革早期和中期,大量的农民青年成为产业青年,具体的家庭分工如下,家中兄弟姐妹平均大约三人,一人在家务农兼帮父母料理家务,早日成家,其余兄弟姐妹在外无后顾之忧,或者,兄弟姐妹各自外出,但是均摊费用,帮助父母建立家业。如此,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才富有活力。形成中国早期家庭中著名的“逢三抽一”现实惯例。

  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亿万青年的热血与汗水,竞成今日之功,中国跃升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大国,完成了初步崛起。

  事情正在起变化。

  中国不复为少年之国。

  从建国至改革之初,中国的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至1996年,中国的平均年龄突破30岁,至2008年突破35岁,至2022年,中国平均年龄,即将达到40岁,而至2050年,中国平均年龄将达50岁,成为世界平均年龄最高的国家,老龄人口总数将达4亿以上,成为名副其实世界第一老人之国。

  百年前,梁启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国说》中,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与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作了详尽的对比,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气,整个国家变成懦弱之国,缺乏血性。同时,老化的人口,由于精力的限制,亦出现智慧退化,则整个民族,智慧与勇气俱亡,变为毫无希望的死亡之国。

  举国为少年,则国家前途无量,举国为老人,则衰亡可待。

  最近,《人民日报》罕见地撰文,称80后一代暮气沉沉,精神早衰。而年轻人的早衰,则是对整个社会活力衰退的警示。

  未来时代,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而这场宏大的改革,无异于中国的第四次革命。庞大的青年人口,富有活力与勇气的民族精神,亦是中国四次革命的力量之源。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