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3日08:25来源:晶报字号:
摘要:事实上,类似这样的高考命题错误往年也时有发生,比如,2010年,四川卷的作文命题材料称“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这样的低级错误遭到了网友的炮轰。 |
这也可以解释这些年来,高考试卷乌龙事件何以层出不穷。没有相应惩罚,没有究责机制,如此“宽松”的环境,使这场决定无数人命运的考试,屡屡遭到一些常识性错误的戏弄。其实,高考命题的科学性、严谨性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前些年,就有人指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的作文题目对偏远乡村考生不公平。如果说面对这样的事情尚能见仁见智,难有定论,出现在试题中的低级硬伤,则往往只能从态度、从责任心方面找原因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是因为命题老师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手头资料很少,受命题纪律规定又不能上网检索,命题主要靠“积淀”。这样的理由实在太过牵强,命题专家犯有如此严重的电脑检索依赖症,让人情何以堪?按照这样的逻辑,电脑普及之前的高考命题,是不是更有理由错误百出?
也有人指出,高考命题应打破封闭,引入竞争机制,让有公信力的社会专业机构来命题。也许这不失为一种改变高考僵化面目的路径,但高考改革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不应再对试卷错误这种怪诞现象熟视无睹,要通过引入监督机制、问责机制以及与公众的沟通反馈机制等,使高考命题真正体现出应有的专业精神与责任意识,对得起它所承载的社会期盼。
是时候进行深切反思了,零差错、零容忍应成为高考命题不可动摇的底线。这样一个公信力不断被稀释的时代,高考尤其维系着人们对公平与公正的信心。这一张试卷的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指向考生的命运、前途这样的宏大叙事,命题者不能不对它多一些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