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3日08:1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安倍的“地球仪外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日本政局动荡、日本经济低迷、日本外交滞后的强弩之末,然而,已经将对美关系、对华关系、对韩关系搞砸的自民党政权,正在和前政权——民主党政权一样,失去“外交的交涉力”,重复旧辙地走向“败北外交”。 |
从去年12月26日“安倍丸”启程以来,梅开二度的首相安倍晋三显得很“忙”,合起来前后休息了三个假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面,先后出访了13个国家,其外访频率之高达到日本战后首相之首。今年1月,安倍晋三在国会讲演时表示:“外交,不是要单纯盯着周边诸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像看着地球仪那般地俯瞰全世界。”看来,安倍晋三正在实践自身的“地球仪外交”理念。对此进行解读,或许有助于理解“安倍丸”的航向。
首先,安倍“地球仪外交”是日本政局混乱和中国和平崛起的结果。2006年,安倍晋三接棒执政5年多的小泉纯一郎。谁料,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居然以“肚子痛”的原因辞职了。当时,人们纷纷指责安倍不负责任的“公子哥”作风,不知道他患了疑难症——溃疡性大肠炎。更出人意外的是,安倍“一年辞职症”犹如传染病一样,接下来了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菅直人、野田佳彦几乎都是走马灯般一年一换,日本政坛更是自民党、民主党交替。等到安倍“2.0时代”到来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局势变啦!
在安倍看来,由于这种政权主掌人的频繁更换,导致他们上台以后只能优先于世界上的大国首脑举行峰会,无暇于他国开展外交。而就在这段期间,中国以标志性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DP位居世界第二这样“三大事件”实现了和平崛起,并且开展了全方位世界外交,把日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因此,安倍晋三“新瓶装旧酒”——新瓶子就是所谓的“地球仪外交”,旧酒就是安倍“1.0时代”提出的“价值观外交”,对多国进行访问,其目的之一是改变日本外交滞后于中国的现状。这种外交成果如何,安倍自己大概是心知肚明的。
其次,安倍“地球仪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围堵外交”。在他出访的十三个国家里面,缅甸、蒙古、俄罗斯、泰国、越南都是中国周边的国家,因此,坊间也称他进行的是对中国的“划圈外交”。安倍无论是出访还是接受法国、印度、缅甸、非洲诸国首脑的来访,都会或明或暗地指责中国,希望能够携手防范中国。但是,令安倍失望的是,公开与他遥相呼应的国家几乎没有。印度总理抵访日本的时候,更是明确表态:“印度的对日外交与对华外交是分开进行的,不能混为一谈。”也就是说,这种“围堵外交”并未奏效,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走向世界绝对不是日本可以阻挡的。
再次,安倍“地球仪外交”的负面效应已经显露出来。在日本的外交关系中,日美关系是基础,是“重中之重”。尽管安倍试图强化日美关系,但结果是冷脸贴到热屁股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先是推迟安倍访美日程,后是在西方八国峰会期间拒绝与安倍单独会谈,然后高调接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总统朴槿惠,美国主流媒体也公开批评安倍政权的“右倾化”,致使日美关系出现了罕见的“表热内冷”的局面。
此外,安倍忙于多国奔波,却与邻国韩国、中国的外交处于停滞状态。尽管在日前东盟加三的外长会议期间,日本终于实现了原定在4月举行的日韩外长会谈,但有关日韩首脑会谈、日韩领土之争都没有拿到桌面上来,反而是韩国直言不讳地要求日本重视历史认识问题,日本媒体称这是给会谈“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也让日本再次认识到在历史认识问题上韩国与日本的“价值观”并不一致的。在对华关系上,安倍继续维护民主党前政权破坏钓鱼岛现状的立场,摆出一副可以谈、但不可以设定条件、不可以改变现状的姿态,致使中日关系仍然处于僵持的状态。
这样看来,安倍的“地球仪外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日本政局动荡、日本经济低迷、日本外交滞后的强弩之末,是日本试图拓展活动空间将“价值观外交”与“地球仪外交”重叠的一种尝试。问题在于,已经将对美关系、对华关系、对韩关系搞砸的自民党政权,正在和前政权——民主党政权一样,失去“外交的交涉力”,重复旧辙地走向“败北外交”。
(蒋丰,《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