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4日08:29来源:财经网字号:
摘要:中国遇到的问题是西方国家所不曾遇到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这一点说,“克强经济学”本身就是开创性的,就需要不断被打破、不断被建构、不断被丰富。只有理论上和思路上有突破,中国经济才会有突破。 |
然而,各国实践证明,用赤字财政和货币扩张来创造有效需求的方式并非完全有效,总量刺激之于全球失衡以及根植于各经济体内多年“顽疾”的帮助十分有限。解决危机从来就没有“速效药”,各国需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刺激,而是一场漫长且异常痛苦的经济结构重建。这个世界需要经济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而这对于已经深受结构失衡发展之苦的中国而言变得尤为重要。
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突出表现就是政府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管制,以及对国有企业的隐性补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市场的替代和挤出,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扭曲和信号失真。而在提供公共产品(社保、医疗、教育、住房)、构筑市场秩序和规则(法治、信用)方面却出现了“缺位”和“空位”,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样增加了负外部性和摩擦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此外,凯恩斯主义带来的经济扩张不仅仅是政府过度干预,而是表现货币发行扩张需求以及负债水平的飙升。由于周期性政策依赖于高杠杆领域(特别是基建投资)来推动增长,同时私营需求仍然受到抑制,高于GDP 复苏速度的杠杆增速难以避免。因此,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及主要矛盾看,寄希望于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长期的不平衡已经影响到短期的增长,而为了支撑经济增长背后的代价也过于沉重,以高负债刺激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克强经济学”突破了以往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思维,而是从供给端主动发力,全面推进推动改革。
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到十八大后的“政府简政放权”再到近期钱荒潮中的“铁腕治理”,可以说“克强经济学”的轮廓已经日渐清晰,巴克莱资本总结“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本质而言,“克强经济学”就是围绕“市场”、“供给”、“效率”、“公平”四方面实现中国经济的重建。
应该讲,“克强经济学”并不完全属于个人,其代表的不仅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与经济智慧,更是对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的结果。与过去说再见并不容易,这意味着无论有多难,无论前面还会遇到多大风浪,中国经济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带着阵痛加速转型,中国的阵痛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