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21世纪:《小时代》的“愤怒”:谁为扭曲市场买单

2013年07月12日08:31来源:21世纪字号:

摘要:口碑差、高票房,这一看似怪异的现象在电影行当中并不鲜见。被外界苛刻定义为“烂片”的制作公司或发行公司,否认其中存在暗箱操作。

  “有人瞩目就好,别管大时代、小时代”——这是电影《小时代》片尾曲中的歌词。上映首日,票房达到7700万,四天后,票房达到2.7亿,7月4日,票房超过3.6亿,7月6日,票房冲至4亿。从该片4500万的拍摄成本以及数十家公司挤破头抢拍《小时代》另外三部曲的情势看,“瞩目”效果早已达到。

  与此同时,对《小时代》的贬评、质疑纷至沓来,比如,认为电影发行方“玩暗箱操作,砸钱包场造声势”,认为影片所输出的价值观“不是很正确”。此外,将《小时代》与《天机·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并在一起,合称电影里的“富二代”,直斥这些电影是“烂片”。

  口碑差、高票房,这一看似怪异的现象在电影行当中并不鲜见。被外界苛刻定义为“烂片”的制作公司或发行公司,否认其中存在暗箱操作。

  7月10日,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对本报记者说:“任何产业都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肯定到最后会产生一种理性的淘汰机制。”

  “现在《小时代》票房很高,而其他艺术片进不到市场,这就是不公平,有些人对《小时代》的愤怒,不是针对影片本身,而是针对市场目前不公平的格局。《小时代》过多占用了市场的资源,其他的根本没机会进入市场。”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对本报记者说。

  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170.73亿。行业年均增速在20.67%~32.8%之间。有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国产票房用170天便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高达62%。

  以“烂片”《小时代》为例

  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上述三部影片之所以被称为“烂片”,包括《小时代》还引起了微博平台一众大V影评人和郭敬明粉丝的激烈骂战,本质原因是,2012年全年上映过的华语电影有200多部,但能被观众牢记名字的寥寥无几,这说明以往也有影院“一日游”的影片,但没有引起市场关注。今年则突然爆发,将《天机·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三部电影推到风口浪尖,由此加重了“差口碑、高票房”的奇特现象。

  《小时代》的主要发行方为乐视影业。有业内分析人士称,《小时代》发行方“玩暗箱操作”,首日砸钱包场造声势,还根据拍片率的高低给影院返点。“影片上映首周,片方花钱在众多影院大量买票包场,影院排片达到40%给影院一个点,45%给影院两个点。”

  此前6月9日上映的《天机·富春山居图》,在全国的排片份额中一直以35%以上稳居排片榜首,是排第二位《星际迷航》的2倍多。时隔半月,《小时代》高排片量引发更大争议。有数据显示,自6月29日上映,该片在全国电影市场的排片份额稳定在超过40%,甚至一度高达47%。至今《小时代》的排片份额还稳定在20%以上。

  电影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制片、发行、院线、影院等4个主要环节,但每个环节能分到多少比例的票房并不固定,要根据具体的协商情况而定。目前,业内比较普遍的比例是制片、发行方拿净票房43%,院线和影院拿57%。

  “有需求就有供应,可以对烂片提出美学批评,但把烂片赶尽杀绝不可能。”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对本报记者说。

  石川坦言,个人并不喜欢这部片子,但“《小时代》上映之初甚至达到100%排片量,今天(7月10日)该片还有20%多的排片量,说明这部影片经过了市场考验的,一部真正烂片不可能挺这么长时间,一般挺一星期就不错了,大量都是‘一日游’”。

  “《小时代》的诉求是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想象跟预设,他们想过得好一点,这与草根阶层的生存现状有关。”石川对本报记者说,“现在社会上升渠道不通畅,通过自身努力打拼改善自己的命运跟生活际遇很渺茫,这助长了年轻人的浪漫化想象,说它虚浮也好,但让老百姓过过瘾也不是大问题。”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也表示,《小时代》团队创作者的平均年龄才26岁,“年轻人知道年轻人要什么,所以票房奇迹并不是撞大运而得,就是为观众定制的产品。”

  关于坊间对《小时代》票房暗箱操作的质疑,石川认为,“根据排片提高分成的现象比比皆是,包括造势”。

  华谊兄弟、星美集团对本报记者称,发行方与院线的确会就排片率进行商谈,但最终影片的排片量要根据影片本身的综合因素来决定。即排片不是发行方与影院“沟通好、关系好就能决定性干预的”。一部卖相不佳、宣传平平的电影如果获得高的排片量,“也是对影院自身盈利资源的极大浪费”。

  7月10日,星美集团整合营销中心策划经理李鹏说,被称为烂片的几部影片之所以票房高,主要得益于“口碑营销”,吊起了人们观影的好奇心,“(走进影院)去看到底怎么不好,这也是逆营销”。其次,他强调,针对所谓烂片,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而就口碑跟票房的取舍,他认为,“站在院线、发行方角度,更在乎票房;作为观影人,更在乎口碑。”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认为,口碑营销应当慎用,不能全部跟风,因为这种现象并不是成熟市场应该表现的。

 

分享到:

(责编:吴杨、邹雅婷)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